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是一个偏远落后地区,加快西藏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是合理有效转移农牧区人口,解决西藏农业、农村、农民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西藏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 西藏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王永宁  万颖 《乡镇经济》1999,(6):11-11,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表明,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可行性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这种结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割裂性、城乡不平等性、社会分工机械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以至出现城市工业品卖难和农民无力购买的难堪局面。它同我国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市场发育滞后有着直接关系。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发展农村经济对振兴县域和全省经济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县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够 对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小城镇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的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应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来认识,从小额贷款,科技兴农,原产品加工等方面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冷静 《山东经济》2009,25(5):153-160
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人口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揭示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并对留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支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等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秉丞 《发展》2003,(9):64-6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多亿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定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但是,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又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小康的步伐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做…  相似文献   

8.
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选准、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小城镇经济,多元投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以推动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甘肃大中型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缺乏众多小城镇的联结,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产业产值的增长差异性很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受到限制,致使城乡经济不能协调发展。正值农村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时期,必须使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以堑补这一鸿沟,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发展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必须正视农业的发展现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土地转移到种田能人手里。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着力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数量,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去年5月,我们一行对河南固始县的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固始作为一个拥有150多万人口的大县,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传统农业经济效益滑坡,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乡镇财力难以为继等诸多压力。但他们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和增长点,提出了“强边固中”的城镇化建设思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小城镇,已成为我国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大战略。农村小城镇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枢纽和桥梁,其功能应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城乡间的互补交融、协调发展相适  相似文献   

15.
一、意义与作用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非农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的现实 当前,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6.
郇军  徐斌 《浙江经济》1999,(2):60-61
中心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趋势。但中心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小城镇建设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发展小城镇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的突破口,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不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加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小城镇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小城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对深化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小城镇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最后,从增强城市意识、制定城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和有效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如何积极有序地推动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振钟 《乡镇经济》2001,(10):24-25,30
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动力因素: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发展信息产业,带动社会信息化,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三是科学规划小城镇行政区域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管理体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五是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六是加大力度,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推进小城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虹 《辽宁经济》2005,(7):29-29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转变,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增长速度缓慢。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农业与农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