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部地区的贫穷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的贫穷在于非农收入低。从四川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来看,非农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农民减收的主要因素来看,种植业收入增长明显下降,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收入是四川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不应寄托在种植业上,而应寄托在非农收入上,非农化的形式选择有两种:“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  相似文献   

2.
一、实现“四大”转变,创新农民增收工作思路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从我市近几年农民增收特点来看,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虽然逐年降低,但仍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大头,而非农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支撑因素,2005年农民非农收入比上年增长26%;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已出台了一个“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今年计划培训“专业农民”1万人,培训对象为上海郊区以务农为主,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民,重点区域为中远郊农业比重较大的区县。通过职业化培训的方式,将目前收入相对较低的中远郊一部分纯农户逐步转型为“专业农民”。据统计,目前上海纯农户约20万户,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去年上海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7337元。  相似文献   

4.
“农民非农化”的现象,贯穿在资本主义从萌生到形成的全过程之中,是社会变异的开端.从明朝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多“去本就末,甚至“十分其民已有六七分去农”了。工商业城市日益发展,使农民改业工商、或以交通运输等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可见,“非农化”是发展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城市化的基础。“农民非农化”导致了社会深层次的变革,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异。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农业中种植粮食的逐渐减少,为获利而种植经济作物的日益增多,粮食生产也日趋商品化。农业雇工的数量日趋增大。手工业则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使用雇工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农业由经营地主与富农经营生产,使用雇工劳动的现象日益发展,主雇之间由人身依附关系变为经济依附关系。手工业中手工工场增多,主雇之间形成出资与出力“相资为生”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市场,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销售的中心城市。这时的市场已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的场所,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谋取利润的机制。这都表明我国正在从古代向近代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农化”是变异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村税费改革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国家一切对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本从分析农民的相对负担入手,阐述了农民负担重的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变现在农村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实行非农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的重要一员,多渠道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改革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国家一切对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本文从分析农民的相对负担入手,阐述了农民负担重的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变现在农村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实行非农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实质,是公权严重侵犯私权,行政权力代替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权利。目前的农地非农化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民集体所有”是个模糊的概念,村民委员会成了实际上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延伸,城市工业扩散,加快了郊区土地非农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主要表现在征地劳动力安置、农民住宅动迁和撤队、撤村中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处理是否得当,这将影响到党和政府同农民的关系,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新情况下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联系徐汇区龙华乡实际,围绕土地非农化、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农民利益问题,谈谈自己的体  相似文献   

10.
包冬英 《农家之友》2009,(20):124-126
在贫困山区,农民增收主要靠两个渠道,一是外出劳务收入,二是经营农副产品收入。由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发的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国各地各个领域,我国农村也不例外,因为金融危机,农民增收的这两大渠道被“堵”了,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纷纷返乡,如果不千方百计予以“疏通”,既影响农民收入,也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如何因地制宜,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本文以松阳县枫坪乡为例就当前农民普遍关注的农民增收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跑到离家40公里的地方当农民,不但在养殖、种植上都赢得收入,更以农村的生活充实自己。”8月22日,沈阳市个体老板张长印,在新城子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沙岗子村的家中说。当一把“农民”,已成为沈阳周边农村投资的时尚。  相似文献   

12.
“农民纯收入”这一综合性统计指标,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已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并屡屡见报。但有的报道中的“农民纯收入”,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有的同出一地区,却数出多门。 造成:“农民纯收入”使用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纯收入”统计指标涵义不理解。一些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农民纯收入”是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之和后的结余;有的则认为纯属农民的现金收入。二是有意识地将本地区农民收入压低,以争取国家补贴。正是这种为争戴“贫困帽”多捞  相似文献   

13.
以往关于农民流动原因的一些分析,大都是从外部进行的,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农民的收入预期提高等等,回答的仅仅是“农民为什么要外出”的一般性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微观的,即“为什么有的农民外出,有的农民没有外出...  相似文献   

14.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爱萍 《农业经济》2005,(10):14-16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增加问题。200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2004年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然而,天气的好坏是非人力可以掌握的,在我国的粮食补贴和粮食价格已接近国际水平的条件下,再依靠粮食涨价和国家的直接补贴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空间不是很大。因而,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找到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从农民支出的角度来探索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域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难点,准确认识这种难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现阶段,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城市化的实践看,突出难题是农民非农化的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失地农民面临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三大难题;并立足于这一尖锐的现实难题,提出化解“三难”问题必须从体制变革入手,变“征地”制度为“购地”制度,变下岗“闲余人”为财富创造者,变“短效”补偿为“长效”保障。这样,才能为农民非农化提供可靠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美娣 《农业经济》2003,(11):33-34
当前 ,农民增收难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难题。农民增收难突出表现在 :一是收入增长逐年下降。“九五”期间 ,各年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4 6%、4 3 %、3 8%和 2 1 %。近两年 ,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 ,但基础很不牢固 ,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 1 996年的 2 5 1倍扩大到 2 0 0 1年的 2 9倍 ,如果扣除实物性收入和用于第二年生产的开支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 6∶1 ,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是 1 5∶1。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低迷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 ,…  相似文献   

17.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农民财产性收入构成和发展现状评析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而解决农民非农化问题又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民非农化既迎合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又顺应亿万农民世世代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相似文献   

19.
在对农业和农民实施政策性“输血”后,上海正在着力构建农民财富长效积累机制,形成长效多元的农民收入渠道,涌现大批兼有薪金、租金、股金和养老金于一身的“四金”农民。重点是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农民财产流动增值上构建长效的收入渠道。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升农业竞争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村地区非农化和城镇化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和云南省石林县三地的案例分析,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和农民的积极影响,并度量了农民在旅游业所带来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中的受益程度。结果表明,农民获得了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大部分就业机会和部分旅游收入,但收入份额低于就业份额,而农民选择就业机会和获得收入的能力与农民个人素质密切相关。同时,受益于旅游业的农民主要集中在景点周边和县城,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本文最后探讨了农村社区与景区和谐发展的合作模式,强调景区和农村社区实现和谐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