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新理念,它涵盖诸多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的大战略观、新时期大国外交观、崭新的全球治理观、新型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新的文明观等,是一份既关照现实又放眼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高校思政课融入该理念教学是其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教育边缘化、大学生全球意识缺失的现实需求.它有助于思政课传播中国最新主流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整体和终极命运的关注,亦能有效助推大学生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的养成.将该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科学整合知识构架是前提,对各主干课程整体性教学设计是关键,对各种教育资源良性互动形成教育传播合力是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俐 《黑河学刊》2012,(10):106-107,109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因为实践教学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也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三方面的因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魏瑞花 《改革与开放》2011,(12):151-152
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发,通过对"三生教育"必要性的分析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内涵和意义的探析,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渗透"三生教育".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政课和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200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入校,要抓住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心,进一步实现国家对思政教师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探索思政课传统教学与创新手段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金课"。  相似文献   

5.
付正大 《魅力中国》2010,(5X):113-114
"思政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定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统一,教与学的统一。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教学发展观,形成"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契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为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打下了基础.本文从法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出发,阐述了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着重论述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行靳 《理论观察》2012,(5):145-146
"三贴近"原则为提高高职思政实践课规律认识、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思政实践教育的转换提供了基本原则。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和转换实践主体是"三贴近"原则在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现实构建。认识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确立高职思政实践课的课程本性回归、激活实践参与和创造长效机制,保证高职思政实践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思政课程"已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辅导员队伍作为我国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一支关键力量,是延展思政课"主渠道"、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工作手臂"。因此,推进辅导员"课程思政"建设、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思政课程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对于地方高校思政课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资源。目前思政课存在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的现状,而云南一些民族文化也面临着继续传承的问题,如何将二者融合,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又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其中重要一条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如何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本人探索和尝试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总结本校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网络思政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网络思政教育者教育观念不能适应要求,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知名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参与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新网络思政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观导向、方法途径、道德教化等方面具有互融性。通过整合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开辟思政课第二课堂等途径,强化大学生廉洁教育,可节省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形成机理,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即提高理论亲和力;提升方法亲和力;增强目标亲和力;增强主体亲和力;增强载体亲和力。并以提升"概论"课教学亲和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分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培育"、"践行"中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考察教学效果,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和现实作用。使得高校思政课各发其长,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整合力量协同推进。近年来,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宁波市积极拓展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活起来"为主题,阐明"活起来"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之源,分析"不够活"是高校思政课的问题之根,提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活起来"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以及高校思政课"活起来"应该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与高职教育脱节,应提倡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社会实际、思政课自身、教学对象等特殊性决定高职思政课特色教学必要且可行。高职思政课教学特色表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戴艳军  赵宇 《科学决策》2021,(9):94-101
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对涵盖全国22省53所高校的5300名本科生进行了思政课认同调查.结果表明:对课程总体认同度较高,相对而言学习获得感有待提升;对课程内容认同度较高,其中的民族观教育还需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普遍认同,但对其教学创新能力充满期待;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认同,但对其效果评价有一定差异;学习收获认同度整体较高,但理论获得感相对较弱.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阐述,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技术含量,以不断增强大学生运用理论武器整合社会环境与个人认知之间张力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从高职教育视域出发,基于思政课的现实教学实践,发掘高职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的理念矛盾,进而对高职思政课进行科学定位,最终提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王兴波 《理论观察》2013,(9):145-146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技能素质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同时强调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可以把劳动建设、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以拓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平台为抓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