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这是一个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笔者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因素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外资产业政策、资金密集度、营销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正相关;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只有提高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化:现状、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独资化趋势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 ,本文就对待独资化趋势的态度、产业垄断、核心技术、对跨国公司监督等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加强了在华本土化战略;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对次优技术的转移;加快了制造业向华转移步伐;在华独资化倾向增强等。这种转变受到我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的转变,对我国的引进外资战略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7年之后,在中国建立的外商企业除了那些境外自然人投资的以外,多数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因此,1997年之后外商在华投资的情况,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情况。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跨国公司逐渐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值得注意的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正在发生变迁,更多的公司采取独资方式或追加已有投资从而提高股权比例。现在独资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一种主导形式。跨国公司为什么采取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影响如何、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中外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资进入中国方式的演变历史看,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表现为不断走向相对独立的基本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到外资不断用并购方式进入中国,这种独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据商务部统计,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近年来在中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增长最快。因而,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趋势的表现(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显著提高从国外资本流入中国的方式看,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所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对外借款,对外借款曾占当时利…  相似文献   

6.
在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中,有一半以上的外资以独资方式进入中国,2008年80%以上的外资以独资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越来越明显。外资进入方式只是实现其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但是独资化改善了外资企业绩效吗?通过对2003~2007年苏州地区4026家制造业外资企业层面数据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合资企业绩效要好于独资企业,说明现阶段独资化并没有改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绩效。不过,相对于合资企业来说,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独资企业的绩效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规模越大的独资企业绩效明显好于同等规模的合资企业,也好于规模较小的独资企业。可见,时间效应和规模效应是影响独资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这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丁勇  朱彤 《现代财经》2006,26(9):60-63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表现出明显的“独资化”倾向。本文对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宣烨 《经济管理》2006,(3):93-96
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趋势为背景.以苏州为样本,对跨国公司在苏州合资企业的独资化倾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合资企业的独资化倾向,是跨国公司为适应母公司战略调整与中国投资环境变化的相机结果;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领域的放宽、中方投资者资金供给困难以及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只是跨国公司由合资经营向独资化经营战略转变的促成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转变,合资企业中方母体与跨国公司追求目标的不同,以及投资双方文化背景、经营哲学的差异,使得合资企业只是在特定的制度背景、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存在的一种主导组织方式。蕴涵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引进外资政策应该由依靠政策优惠为主向依靠增强本土企业实力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独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我国政府应当及时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法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企业也应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联盟,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而将独资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发展历程、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同时投资形式上也发生变化,由合作—合资向独资方式转化,尤其近两年,跨国公司的独资化特征已表露出来,跨国公司独资化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独资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现状和未来造成巨大影响。从各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新趋势,有利于对跨国公司独资化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政策,避免给我国企业和国有资产造成不必要损失,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细移 《当代经济》2006,(15):80-81
独资化趋势是指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更多的采用独资企业的形式以及原有在华合资企业纷纷增加外方控股比重、甚至是转向独资这一新现象.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独资化战略是柄双刃剑,它既为中国这块投资热土增添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充分认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的影响,这对中国今后的经济成长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FDI在华独资化的动因—基于吸收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6—2005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吸收能力增强是FDI在华独资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人力资本为衡量标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推动了FDI在华独资的倾向。在其他影响FDI在华独资化的因素中,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对独资倾向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外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独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进一步对在华投资战略进行调整。它们的投资方式正在从以合资和合作为主,转向以独资和并购为主。本文从合资企业股权演变的主要根源分析入手,揭示了跨国公司占股偏好的动机,最后本文提出了中方选择参股程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市场制度环境、地方政府行为与外资进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合约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市场制度环境和地方政府行为对外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外国投资既可以采用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也可以采用非独资(合资或合作)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进入模式的选择是表现为独资形式的雇用合约和表现为非独资(合资或合作)形式的分成合约之间的权衡和折中。本文的模型分析表明,市场制度环境的完善和地方政府的"扶助之手"行为都会促使外资进入模式从非独资形式向独资形式转换。这就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最后,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跨国公司"技术锁定战略"审视其"独资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几年 ,跨国公司纷纷对其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追加投资或者对中方施加压力要求增资扩股 ,掀起了一股合资企业独资化的浪潮。本文试图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实施“技术锁定”以及“独资化”等战略的共同目的中来探索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倍受关注.从我国的引资数量上看,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跨国公司倾向建立独资公司.独资化有利于实现跨国公司的最大利益,但对我国产业安全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产业主导权、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结构等方面的负面效应,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上篇(刊载于本刊上期--编者注)中,分别从通用设备制造业吸收外资的状况、外资控制情况、独资化趋势、投资动机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评估了跨国公司对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经济安全的影响.本篇集中研究跨国公司对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和经济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独资化趋势是指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更多的采用独资企业的形式以及原有在华合资企业纷纷增加外方控股比重、甚至是转向独资这一新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外商独资全面超过中外合资和合作。1997年外商来华投资的企业中,独资企业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合资企业。而从1998年起合同外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一直多于合资企业。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