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为国饮     
茶,产于中国,源远流长;茶文化,绚丽灿烂,博大精深。绵绵数千年茶史,演绎出众多名人茶事,留下了无数茶文化胜迹。如今,荼文化热正在祖国各地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2.
茶事探源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买荼”之荼非“烹茶”之荼说,“买荼”之荼即 苦荼”说以及荼为巴蜀方言汉语音译说。从《僮约》“武阳买荼”之荼,即《尔雅·释木》 、苦荼”之茶论起,由荼之字源,一直考到“茶”的早期正名始出巴人、蜀人的口语,从而进一步认定,我国茶叶文化,当也发于我国古代巴蜀。  相似文献   

3.
古代茶史,年代湮远,或载籍阙略,或传抄窜易,或考之欠精,或妄事推测,给后人带来不少疑惑。今依个人之见,对文献中以下几点,略作考证,望指正。一、“齐荼”考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说:“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明·杨慎《丹铅录》也说:“茶即古荼字。周诗记荼苦,春秋书齐荼……。”言下之意,春秋的“齐荼”即“齐茶”。此说存疑。《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诸子鬻姒之子荼嬖……公疾,使国惠子、  相似文献   

4.
战国以前无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健 《中国农史》1998,17(2):6-14,39
本文考辨了先秦古籍中有关“荼”字的各种含义,对被误认为今之茶的“咤”、“葭萌”、“”等字的确切释义也作了逐条考辨。笔者认为:茶起源于战国以后。有些论著之所以产生认识上的迷误,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对史料的认识和理解有意、无意间发生了偏差;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小学知识,对“荼”字的形、音、义进行望文生义的曲解、臆解;三是古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鲁鱼之讹导致的夹缠不清。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证明:战国以前无茶,茶当起源于秦汉之际,这丝毫无损于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着力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发展,对打造乡村支柱产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笔者以“科学饮茶与健康”为题,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课程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也说斗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则始于唐代。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扬名天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和茶马古道的源头,在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中,普洱各族人民沿着茶马古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南方农村》2011,(1):2+97-F0002,F0003
“满座高朋群祝会,茶香四溢谱新晖”。2011年1月9日,正当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胜利闭幕,全省上下给力幸福广东之际,以“弘扬南粤荼文化,提升广东幸福感”为主题的广东茶文化论坛暨2011年迎春会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举办。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兆林,原广州市副市长、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传誉,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以陆羽《茶经 )为标志诞生于唐代。中华茶文化从诞生之日起 ,就表现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以茶事活动为凭借 ,以茶的物质性为载体 ,表现茶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两者高度融合 ,创构文化艺术氛围。为中华文明史添上璀灿的光彩 ,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灵魂之饮”与修身砺志唐宗以来 ,成就卓著的文人仕大夫或品行高洁的隐者大多是茶文化的痴迷者与弘扬者。饮茶与修身砺志的契合点在于茶本身的品性 :茶性冲和、恬淡温凉 ,可以导人趋于清明 ,爽远、清醒、理智 ,培养超然 ,淡泊…  相似文献   

10.
从4月12日举行的2009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上获悉,宁海县的“望海茶”再获殊荣,成为首批“中国鼎尖名茶”。  相似文献   

11.
时下正值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春茶产销“黄金季”,茶农已陆续开采今年首批春茶,制茶车间加班加点赶制一年中品质最好的“明前茶”,抢占春茶市场。贺州市昭平县是我国南方的春茶基地,春茶上市时间普遍比北方产荼区提早20天至一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2.
工夫茶功夫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工夫”,本为茶名(一种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相似文献   

13.
核心消费群体决定商品的文化属性。而早在初唐,隐士就已经成为饮茶生活的核心消费群体,因此赋予饮茶生活高蹈隐逸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赋予农产品的茶叶以浓郁的文化色彩。唐代是中国荼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陆羽通过撰写《茶经》缔造了传统茶学,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陆羽也有盛唐文人普遍存在的隐逸与出仕矛盾的思想感情、隐士与侠少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无论是他的友人,还是后世的史学家,都把隐士作为陆羽的本质身份特征。隐逸属性把茶与陆羽联系了起来,是陆羽关注荼的内在原因,而陆羽出色的总结与鼓吹进一步强化了饮茶生活的隐逸属性。  相似文献   

14.
王亚琴 《浙江林业》2003,(10):44-44
从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传来喜讯:在参展的600多只省级以上名茶中,“仙居碧绿”有机茶以其完美的外形和优良的品质被评为金奖产品,获此殊荣的共有53种茶。而早在2001年,该茶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就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并分别在浙江农业博览会。  相似文献   

15.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生态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从茶文化概念、生态资源、生态旅游模式着手,系统研究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的现实意义。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茶文化及其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茶事文化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从三峡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开发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三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贵州自古产好茶,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茶经》中就记载有:“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相似文献   

18.
绿杨茶乡春来早,清新仪征喜相逢。2005中国·仪征首届“绿杨春早”茶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圆满落幕,仪征人捧出的这张弥漫着浓郁茶文化芬芳的绿色名片,开始香飘四方。毋庸置疑,仪征茶文化的历史,由此将添上最具魅力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正>绍兴素有中国“茶都”之美誉。史料记载,绍兴茶始于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旺于宋元;明清时期,更是越茶行天下,深厚底蕴赋予了绍兴茶特有的文化气质,成就了绍兴茶驰名海内外的独特魅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盛赞绍兴茶。目前,绍兴市6个区、县(市)有5个被命名为“中国茶文化之乡”。近年来,绍兴市传承千百年来厚植于本土的茶文化,融文化于产业基因,以文化驱动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绍兴茶产业品质、品牌、品位的建设,加快新时代“越茶行天下”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到"万里茶道""茶酒论""茶之友谊"等"茶叙外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在多次出访中介绍中国茶文化,为"中国茶"的共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我国,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