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推进我国城乡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遵循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城乡融合的思想,认为城乡矛盾关系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消灭城乡之间对立是社会统一的要求。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脉络梳理,针对目前中国城乡关系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现代史"和"形成史"内涵及其关系的阐释,对理解《资本论》对象和体系结构,对开拓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和体系结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以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为前提、为对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这一过程的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和演进的"形成史"为对象特征的.三大"基本经济纲领"对"现代史"意义的理论探讨,也是以"形成史"阐释为基础和根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形成史"为对象特征,既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决定,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和理论品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中国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新中国的城乡发展带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国内理论界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长期探索;在中央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方针指导下,国内各地区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诸多富有创新精神和推广价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雏形。  相似文献   

6.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揭示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与乡村将最终由分离走向融合。西方经济学家从资源配置、城乡互动等角度研究城乡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些理论对我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我国应通过促进城乡联动及要素流通,破除对城乡生产力的束缚,因地制宜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城乡尖锐对立的客观经济条件及其历史根源,深刻揭示了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的内在关联、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关系的终级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设想到现实,从否定到有限度的承认再到肯定,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修正与发展的漫长探索过程。回望和检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城乡、市场和政府问题及其关系的认识、研究的演变,为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并将之升华为新的理论,使中国经验理论化,即形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中国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深化对中国化和时代化关系的科学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中的实际紧密结合,指导中国前进。  相似文献   

10.
吕新雨 《开放时代》2012,(7):111-125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土地问题的讨论、对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与西方学术界为主流的现代性范式,都提出了程度不同的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城乡关系再认识,核心是需要重新处理地权、赋税与租佃关系的变动.其中,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地区的城乡变革与阶级分化尤其关键,它导致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租税关系剧烈变动,使得城乡分化、阶级分化与乡村治理关系的变革成为近代历史的主旋律——这一点需要重新理解.正是晚清新政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进入艰难的锻造历程,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城乡分裂的格局.其分裂的过程再造了中国社会20世纪以来最主要的阶级关系,它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背景,也是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要先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真谛与基本原理。对经典著作要历史地读、现实地用。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注意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有二重性,一是要在理论前沿发挥理论创新的先进性和权威性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在实践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要率先站在理论前沿打进攻战、攻坚战,占领理论阵地制高点,不断贡献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理论和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2.
张城 《开放时代》2020,(2):24-52
经史关系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贯穿于周秦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面临自身独有的经史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之"经"与中国实践之"史"的关系,核心命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六经皆史"处理经史关系的方法论十分相似。而这并非巧合,有其理论渊源: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继承者,建党伊始就自觉从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范文澜作为关键人物,成为毛泽东与章学诚二者之间的思想榫卯。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之际,范文澜抵达延安,其所提出的中国经学史演变之宏论深为毛泽东器重。面对类似的经史关系问题,又有关键人物为思想之榫卯,"六经皆史"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内生性逻辑关联,极具方法论启示之意蕴。  相似文献   

13.
李捷 《开放时代》2020,(1):12-31,M0003
本文从六个维度着重探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回答当今的"世界之问"与"中国之问"的。一是从世界变局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正在强起来的中国与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思想。二是从新时代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产生于新时代又开创新时代的行动指南。三是从中华民族复兴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科学指导。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成了另外三个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股份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一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经典模式———社会所有制;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模式,确立了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国家所有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应当、而且只能是以劳动者个人产权社会化联合为基本特征的劳动者股份制。因此,应当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问题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从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角度出发,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城市交通物流的绿色化问题.并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初步构建了我国城市绿色交通物流系统。对系统的构建过程、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及阐释。  相似文献   

16.
胡晓鹏 《财经研究》2007,33(5):72-83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挪威国家、郡、市三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了解其职业教育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职业预备教育、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徒职业培训等,并且分析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借鉴挪威的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理论是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理论界出现了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理论严重背离的倾向,在收入分配领域则弱化了上述二者的理论基础地位.从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渊源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理论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形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能较为科学、客观地理解和把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