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当前更为凸显。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台政策,但却始终未曾放手。台湾问题,已是横亘中日之间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当前更为凸显.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台政策,但却始终未曾放手.台湾问题,已是横亘中日之间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进一步加强,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意义深远,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态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历史问题遗留的背景下实现中日关系的均衡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樊畅 《魅力中国》2013,(25):40-40
钓鱼岛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安倍政府上台后,钓鱼岛问题一再升温,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今后将如何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美 《环球财经》2014,(8):47-51
前景令人担心 Q 《环球财经》:最近一段时间中日外交关系陷入紧张局面,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政治上的紧张关系是否将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可以分为历史认识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历史认识问题。而历史遗留问题则拟另做研究.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问题可以分为教科书问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有诸多历史原因,且与日本首相及政府的历史现有直接关系.但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我们应该以理性思维加以对待,以维护中日关系的大局.  相似文献   

7.
从中日综合国力的角度考察,2000多年来中日关系史的特点在于,两国从“中国强日本弱,以友好交流为基调的强弱型”关系到“日本强中国弱,以弱肉强食为基调的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双方都趋于强大的“强强型”关系发展。从中日经济基础的角度考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关系从当时的农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变为“农工型”(“农业中国、工业日本”)关系,又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变为“工工型”(“工业中国、工业日本”)关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综合国力对比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绝非“模糊历史是非”,恰恰是抓住了两国关系的要害这就是中国在历史上对日本“以强扶弱”和日本在近代史上“恃强凌弱”。今后,中日关系走向强大的“强强型”绝非意味着两国必将走向对立或对抗。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将可能出现3种状态日本与中国及亚洲各国相互协调;日本继续自外于亚洲并与中国形成“强强对抗”;不能吸取侵略战争历史教训的日本方面的强硬导致刺激另一方转向强硬。从中日国家利益的分析看,两国关系形成“强强对抗”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中日复交三十余年来,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与东海大陆架等现实问题,是阻碍当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因此,恪守中日签订的三个原则,巩固既有成果,提高战略对话层次,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改善中日关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日本觊觎其丰富的资源与战略价值,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染指钓鱼岛,妄想窃取钓鱼岛的主权。面对日本的行径,中国在积极推动和平手段的同时,也应当采取主动、理性的实际行动,打破日本的梦想,维护钓鱼岛主权。  相似文献   

10.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之一 ;对日政策研究是在我国对外政策研究中最棘手、最容易引起争论的研究领域之一。为了处理好中日关系问题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明确国家利益是我国对日政策的出发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是对日政策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的对日外交思想是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为了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需深入了解日本的国情 ,了解日本对华政策的特点 ,还需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发展中日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黄明 《科学决策》2006,(3):15-16
2005年,中日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全面爆发。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及海洋权益问题等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能源问题、安理会改革等新的摩擦不断发生。受此影响,两国国民的对立情绪升高,中国国内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群众性涉日游行示威。中日关系正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考验。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日关系难以根本好转,但也不会走向全面对抗。  相似文献   

12.
王浩 《魅力中国》2010,(35):97-97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遗留下来,成为中日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中日的和平解决,这是符合世界人民,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知识》编辑部于 2 0 0 3年 7月 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研讨会 ,来自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家围绕如何从长远和战略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展开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刊登出来 ,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 ,各位学者的发言纯系个人见解 ,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及本刊编辑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经济合作成果尤其显著,其中日本ODA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维系中日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依据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分析范式,从政策决定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互动、中日关系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和考察日本对华ODA决策、实施的过程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未来走向,有助于我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适时制定灵活的政策方针。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知识》编辑部于 2 0 0 3年 7月 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研讨会 ,来自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家围绕如何从长远和战略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展开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刊登出来 ,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 ,各位学者的发言纯系个人见解 ,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及本刊编辑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文化、知觉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什么日本在战后近 6 0年的时间里依然没有对以前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为什么中日之间尤其在民间会出现一些激烈话语乃至冲突 ?决策者和国民对两国关系的认知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国际政治心理学认为 ,知觉性因素是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微观条件 ,尤其是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的国民和决策者的认知差异更会损害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引起冲突。正确认识和理解引起中日之间出现的若干矛盾和冲突的知觉性因素 ,对塑造面向 2 1世纪的良好的互动合作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倍当然希望缓和僵局以利于东亚经济合作,但未必从‘固有领土’立场妥协回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邦交正常化共识,所以持续紧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日本大选落下帷幕,自民党大胜。2012年12月26日,总裁安倍晋三成功出任新首相。据17日总务省发布的众院选举信息显示,本次投票率为日本二战以来的新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建平告诉本刊记者:"从民意调查来看,选民并不支持自民党,只是因为已经不能接受民主党继续执政,才投票给自民党。"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下滑;历史问题继续困扰两国关系;两国民众间的不信任感和互厌情绪在增加;交流协调机能逐渐弱化,两国关系中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在推进两国民众相互认识、改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两国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终结、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最主要的国际政治因素。这3个因素的互动,促使日美两国选择中国取代苏联作为同盟关系所要针对的共同潜在目标,这成为中日之间政治关系冷却、相互猜疑加深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是现实存在的,而在导致两国政治关系冷却和紧张的原因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心理的和情绪的成分。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必将成为中日关系新的共同战略需要和两国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的情况下,中日政治关系却无法实现对称的发展。日本新领导人主政之后,对亚洲邻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出现了某些趋向好转的积极势头。但是,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继续进行双边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借助多边机制,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中日两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双边关系因素,未能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形成更多的合力。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双方都有很多可为之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又会为中日两国提供在多边框架下,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双边关系的积极条件。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张中日两国应积极共同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借助多边手段和机制,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