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银行业务是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崭新服务,它极大地丰富了金融服务的内涵,使金融服务提供商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作为移动金融业务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银行业务发展如火如荼。四大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先后推出移动银行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2.
游春  张绪新 《武汉金融》2012,(7):50-51,71
移动支付充分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创新水平,具有传统金融服务所不能比拟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商业银行通过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况,以及银行通过开展移动支付的重要意义,再解读我国目前移动支付的现状,最后对银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大众金融消费习惯悄然变化,为以电商为代表的非金融企业跨界经营提供了契机,也使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的新趋势,商业银行正积极筹谋契合时代特点的战略转型的新思路和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随着移动终端的使用量快速攀升,移动金融已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移动支付、移动金融服务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要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未来市场,必须加强移动金融平台建设及其特色功能创新,尤其是手机支付业务的优化和嵌入,以持续领先的服务和舒适流畅的体验赢得客户。移动金融需求的五种体现如今,各商业银行均将推广移动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5.
杜娟 《中国信用卡》2013,(10):24-27
移动支付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2012年底,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银行家》2014,(12)
正作为民间借贷市场的新兴力量,网络借贷机构将中介平台转移到互联网之上,无论从借贷深度还是广度都极大推进了民间借贷的发展,同时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但依托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络借贷本质上还是金融,它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金融的支持和帮助。网络借贷为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二者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催生了全新的合作方式。本文中,我们试图探究传统商业银行与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零售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在以电子支付为载体在零售支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线下向线上交易的革新式发展,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消费方式。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不断的完善,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创新金融的热点。银行顺应时代发展从线上线下为客户提供全面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客户体验,因而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8.
由于移动互联网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移动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移动支付交易额近1.5万亿元,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87亿。当前,各家商业银行正在加速布局移动金融市场,在综合金融服务、移动生活服务、远程支付、近场支付等方面积  相似文献   

9.
正移动支付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方式。移动支付技术将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各国试点层出不穷,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在移动支付成为社会热点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成为全产业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正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服务模式正在孕育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并已经波及诸多行业,形成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再造之势。其中,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也不例外。远程小额支付及小额贷款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的重点方向,然而提供这些服务的主体已经不只是银行一家。商业银行逐鹿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金融的"中国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6年中国银行投入开发网银系统并于2年后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新兴移动通信技术正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G、4G网络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也加快了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布局。目前,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都在寻求相互之间的跨界合作,不断创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以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在支付、结算、融资等金融领域内动作频频。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移动金融这种新兴业态,加快布局,以适应移动金融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本文首先从移动金融的定义和现有模式出发,阐述了专家学者对移动金融的解释,以及当前移动金融的4种模式。然后对移动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现有业务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的优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外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移动支付作为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市场前景广阔。移动支付能够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促进电子商务及整个消费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百姓多样化的支付需求,同时也能促进解决金融服务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普惠制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金融》2013,(7):65-65
6月9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宣布,双方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技术领先、安全可信、开放式的移动支付平台上线。移动支付平台是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以TSM(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通过合作共赢,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为各方提供基于安全支付载体的智能卡应用发行和管理服务平台,是联接移动支付产业各方的“桥梁”。目前,中行、中信、光大、民生、广发、浦发、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与该系统的对接,其他商业银行也正陆续接入。这为移动支付加快推广应用创造了更大空间和更有利条件,实现了金融行业、通信行业,乃至将来更多行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近日表示,央行将建立我国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并指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目标方向应该是,促进移动金融服务与金融IC卡融合,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补充,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5.
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应对金融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过去传统的增网点、配人员等粗放型发展普惠金融路径,已无法满足银行商业化运作要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移动金融技术发展运用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当前商业银行如何借助移动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童静  黄瑾  沈楠 《金融纵横》2020,(2):65-72
移动支付能够提升客户黏性、拓宽业务范围、节约运营成本,但也给银行传统的结算业务带来了影响和改变,银行亟需突破移动支付展业瓶颈,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文从移动支付市场现状着手,阐述了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要性、优势与不足,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移动支付业务的展业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卡工程》2013,(6):8-10
为营造我国移动支付安全可信的产业生态环境,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人民银行坚持"安全、规范、合作、创新"的原则,推动我国移动支付标准化建设。自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全面跟踪国际上移动支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多次组织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支付机构等深入分析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业务与技术需求,全面梳理国内外移动  相似文献   

18.
移动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构建了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模式,使客户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支付、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信息质量下降、物理网点功能弱化、新生代客户流失等一系列冲击。论文在分析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移动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崔浩雄 《新金融》2013,(6):57-61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颇具金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企业对商业银行传统资金中介地位发起了挑战。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已将电子商务业务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本文基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探讨了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了商业银行当以B2B市场为经营重点,以金融服务为特色产品实现电子商务业务的差异化经营,并针对银行发展电子商务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12年6月28日建行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上线以来,目前有11家银行已经开设了各自的网上商城,掀起了银行涉足电子商务的热潮。银行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在给人们提供有别于传统电商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情况商业银行自营集购物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网上商城,可以依托各自的客户资源,特别是信用卡用户,实现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部分商业银行运营情况详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