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下移动金融已成为最热的网络词汇之一进入公众视野,各种移动支付应用层出不穷。一方面,银行业各类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并积极与银联、电信运营商等合作。多数银行已在移动金融领域形成了手机银行、手机支付及微信银行三大业务体系。银联在全国范围内对其POS机进行非接支付改造。另一方面,作为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支撑体系,人民银行主导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已于2013年底建成并通过了验收评审,多家机构的企业级移动支付可信服务平台已系统级接入并试运行。  相似文献   

2.
《金卡工程》2013,(4):27-29
进入4月份,有关运营商与金融系统合作推动移动支付的好消息不断。4月9日,中国移动携手光大银行推出手机钱包业务;次日,中信银行近场支付柜台端程序及客户端程序上线,从而具备了通过空中发卡将金融IC卡功能加载到SIM卡上的能力。从各自为阵到携手合作,运营商和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合关系正在发生转变,而促成两者合作落地的,则主要是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相结合的金融移动支付业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零售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在以电子支付为载体在零售支付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线下向线上交易的革新式发展,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消费方式。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不断的完善,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创新金融的热点。银行顺应时代发展从线上线下为客户提供全面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客户体验,因而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4.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新兴移动通信技术正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G、4G网络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也加快了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布局。目前,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都在寻求相互之间的跨界合作,不断创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以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在支付、结算、融资等金融领域内动作频频。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移动金融这种新兴业态,加快布局,以适应移动金融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本文首先从移动金融的定义和现有模式出发,阐述了专家学者对移动金融的解释,以及当前移动金融的4种模式。然后对移动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现有业务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的优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外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移动金融应用与服务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的移动金融正迎来爆发性增长时代。展望未来,移动金融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导模式、推进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手段,移动金融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移动金融的安全防护水平亦将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汤敏 《海南金融》2020,(2):50-58
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支付市场呈现出新趋势,银行新兴支付和非银行支付正逐渐成为“新宠”。为应对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竞争,通过SWOT分析,商业银行应精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准确把握外界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布局农村支付市场。为此,商业银行要健全支付结算配套机制,夯实支付市场主导地位;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注重多方务实合作,构建互助共赢支付新生态;加强农村支付产品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移动支付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缓慢却影响了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深入推进。银行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农户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而借鉴"微粒贷"成功经验,发展农村移动支付、开放共享移动支付大数据是实现银行、农户、互联网金融公司三方共赢,破解农户贷款难问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电脑》2014,(9):32-34
移动金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浦发银行积极拥抱移动互联。2010年11月,浦发银行通过与中国移动跨界合作,在业内率先推出移动金融服务;2013年9月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6月,与中国移动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移动金融3.0标准。在技术创新、服务理念和产品体系等方面,浦发银行始终保持行业引领,树立了“移动金融领先银行”的市场形象。  相似文献   

9.
浦发银行确定"三三五"移动金融战略:树立移动金融人性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三大服务理念,打造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社区、移动营销五位一体的移动金融业务体系,实现移动金融以概念领先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为支撑、以市场领先为目标的三维度、层次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已成为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一种新兴手段,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小额汇款、小额转账、农村居民新农合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中存在认可度低、终端覆盖率低、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产业跨界合作困难、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从农村居民、银行、通信运营商及政府等多个层面探讨了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6月25日,浦发银行正式发布移动金融2.0标准,引领行业进入了移动金融新时代。此次移动金融2.0标准的发布,是浦发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首推NFC手机支付产品后又一重大突破,也使得浦发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完整定义新一代移动金融标准的银行。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上,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薛建华副总经理对移  相似文献   

12.
银行移动金融是随着银行产业运营发展逐步形成的。移动商业网络运营是较为新型的发展行业,有商业通信网络、手机终端等。通过分析银行产业的金融移动行业发展标准,从商业客户模式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位,突出运营渠道类别,加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发展思路,逐步提高金融银行的移动发展研究,实现对通信客户定位产品的合理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璐 《投资北京》2015,(1):90-91
微金融时代到来,利用掌中的智能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办理一些银行业务,无需再奔波于营业网点之间,这可能是互联网金融带给人们最大的便利。如今,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如火如荼,移动客户端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各家银行纷纷紧跟市场,加快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战略规划。建行北京市分行在创新社交化金融  相似文献   

14.
一个金融差异化发展时代即将来临,工商银行正加快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的转变,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等手段,推动银行经营管理质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客户需求。  相似文献   

15.
张爱军 《海南金融》2016,(11):69-73
移动支付使得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高效流动,正在深刻的改变信息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目前,银行的移动支付面临着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讯运营商以及手机生产商等多方面的竞争,带来了利益分配、金融脱媒、业务渗透等多方面冲击.本文建议银行通过转变经营思维、业务转型、搭建新型金融服务框架、建立移动支付生态圈等变革措施以应对冲击.  相似文献   

16.
童静  黄瑾  沈楠 《金融纵横》2020,(2):65-72
移动支付能够提升客户黏性、拓宽业务范围、节约运营成本,但也给银行传统的结算业务带来了影响和改变,银行亟需突破移动支付展业瓶颈,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文从移动支付市场现状着手,阐述了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要性、优势与不足,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移动支付业务的展业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卡工程》2014,(7):39-40
移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作为试水移动金融的“先头部队”,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各出奇招,纷纷加入移动互联网金融之战。一些优秀银行在其最新年报中均体现了信用卡业务在微信领域的成绩。其中招行、广发、中信的官方信用卡绑定率高达69%、68%、67%,稳居“微信银行”绑定率的第一梯队。有业内人士透露,银行业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打下一片江山,微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应该还包括在大数据应用、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全而布局。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支付创造了上种新的市场氛围,建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即使对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能呼风唤雨的美联储而言,也有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国金融支付系统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传统银行实行电子支付的进程;建立全新的网络银行;创造新的业务联系纽带;借助网上在线支付开发表外业务。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外资冲击最大的行业,加快金融创新,增强与外资银行抗衡的实力的问题已提上了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搭起了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国内支付系统建设也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随着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的发展,必须加快建立适应现实要求的清算系统,这也给银行支付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将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和金融  相似文献   

20.
移动金融代表银行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使传统货币数字化,推动银行移动金融快速发展,也带来网络平台货币化和电子商务金融化,对银行形成压力和挑战。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脱贫问题,而且可以引导超高储蓄流向消费和投资,改善民生,拓展财富积累新途径。未来银行将是现在银行的延续和发展。在可预期的未来几年,大型银行继续起主导作用,移动金融业务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线上和线下一体化融合,成为未来银行主要运营模式;既竞争又合作,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标准化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识别客户行为,系统控制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