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则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现状,以实际支出水平为依据,建立由经常性成本和一次性成本构成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区域探讨采取差异化的鼓励落户政策和细分的成本分担机制,进而提出应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文章在剖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性障碍、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市民化进程滞后和调控策略选择等突出难题,提出了以坚持民生为本、突出就业导向、善用底线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等为核心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策略,进而从创新城市融入机制、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创新支持保障机制等入手,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市民化"为基本路径的"两步转移"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制造了同城不同权的公民权利壁垒,导致了虚假城镇化率,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影响了城市活力。从根源上看,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依然嵌入于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利益与制度格局。为此,作者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三是强化输入地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五是加快推进户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配套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率近年不断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城市常住人口的社会公共服务全覆盖,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正导向功能,这必然需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做出科学合理的测算与研究。文章通过使用CiteSpace5.6软件对遴选出的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761篇样本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的内容体系逐渐清晰,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理论上达成共识,并出现了该研究领域趋弱的态势;(2)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少部分研究学者之间已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基础;(3)当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成本将成为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70%,中西部地区也接近60%,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在省内长期居住,农业转移人口省内就近市民化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应把省内就近转移和市民化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引导出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就业和创业,引导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在省内就近就业,鼓励乡内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使全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并实现市民化。在政策层面,要增强省域城市体系的连通性,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8)
山西省"十三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画下了浓浓的一笔,面对新常态下全省经济发展压力的与日俱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好局面,用健康可持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山西篇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着力剖析了新型城镇化中将面临的土地、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就业和市场消费等诸多问题,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在于将农民的生存资本转化成为发展资本,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河南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河南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不利于河南新城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重视合理控制农村人口规模、重视教育和培训、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农村人力资源特色品牌、探索多元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体制层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向制度供求均衡状态渐进式转变的动态过程,而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供求转变的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微观契约模型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上是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和作为制度需求者的农业转移人口签订一份"入户城市"契约的交易费用最小化过程。随后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入户积分资格、农地流转情况、子女入学条件等均提高了其市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人口迁移一般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和甘肃省情,确定了影响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四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素质、社会制度和文化心理,进一步将这四个因素分解成13个具体指标,应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与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加快户籍政策的落实;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需的主要公共成本;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与文化适应能力;加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用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早在2010年,中国就召开了关于城镇化工作的第一次会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也是几易其稿,目的就在于凝聚共识,做好城镇化工作。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态度。《规划》提出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推进这项工作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更好、更细致地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1)
基于325份样本数据,从个体及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农业转移人口改籍意愿及市民化障碍。结果显示: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改籍意愿不强,近半数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经济状况、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男性、低年龄者、中等学历、中等收入、无专业技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为强烈;农民工和城中村居民在市民化条件、现实困难和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关政策制定应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南阳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南阳作为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城镇化的比率比较低。因此,从南阳农民工的特点、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然后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身份转换、产业升级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渐进式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收入提高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应居于核心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过于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及其过低的收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只能获得很低的收入,而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提高及市民化的实现又受到城市政府的财政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约束,这决定了我国只能走渐进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路径:分步骤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行业的渐进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吉林省农民工总数已经占到全部农业人口的24.5%,占城镇人口的23.7%,农民工市民化既关系到城镇化进程,又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牵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应当成为吉林省“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农业转移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更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交融的纽带作用;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人本核心的内容与要求,文章以农业转移人口的结构特征、价值需求内容与转移方向选择为研究内容,以江苏南京、扬州与常州三地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地区为研究样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的影响与表现进行了理论诠释与实证分析;正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异质性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符合转移主体结构变化、价值诉求内容与转移趋势的有效、针对性的农业转移人口政策,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核心,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市民化道路实现的前提,更是经济、政治与社会得以整体推进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在对国内外劳动力流动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和借鉴之后,文章首先分析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优势,然后建立了这几个主体的数学函数模型,进一步证明这几个利益主体的相关性,明确了影响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因素,通过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不管是对转移者本身,还是其家庭来说,都是福利的改进,进一步支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路。数学函数又为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寻求协同区间,给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成功的可资借鉴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8,(2)
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层面,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尽管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就业,但他们在职业、收入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城市市民有着较大差距。文章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从城镇产业发展、制度建设、成本分摊以及人口素质提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资本协同和资本转换的概念,结合对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资本贫困状况的分析,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资本的类型和数量决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农业转移人口可通过资本转换策略,促进资本总量的不断增加与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自己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为此,立足于资本结构提升的内生路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