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 《商》2011,(4):55-56
<正>所谓法条竞合,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处理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形。构成非法经营罪的行为具有非法经营性质,而非法经营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宽泛的概念,刑法分则中许多犯罪种类都具有非法经营之特性,正如有专家而言,非法经营罪犹如一个"口袋罪",司法实践中非法经营罪与其他罪的竞合就鲜明体现了这一说法。本文仅以非法经营罪与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销售假冒注  相似文献   

2.
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是网络发展时期侵犯著作权罪的一种新形式。该罪是以“复制发行”为入罪行为,以“情节严重”为入罪门槛。其中,“复制”包括不改变裁体方式的复制,也包括改变载体方式的复制;而“发行”的核心是使公众能够获得复制品的内容而不是复制品本身。与此同时,该罪在主观方面并不再适合“以营利为目的”为构成要件,在采取“形式上的强保护与实质上的弱保护”战略下,今后必须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要件。“P2P模式”的经营网站在客观上达到了“情节严重”.主观上有侵犯著作权的故意的程度下,是可以构成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罪的间接正犯。  相似文献   

3.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客观方面的特征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等内容。本文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行为方式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罪的行为特征,并使之与传统犯罪的行为方式进行比较,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利于司法实践的认定。  相似文献   

4.
徐玲 《中国市场》2014,(43):188-190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响或其间穿插的寂静,主要通过非预约性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传播是指有关音乐信息的传递或音乐系统的运行。音乐作品是著作权制度下的重要客体之一。音乐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受到著作权法、民法、行政法的保护,还要受到刑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最强有力,也是最后一道法治防线。当音乐作品的元素介入到注册商标、专利、商业秘密领域时,如符合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有可能触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音乐传播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犯罪是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此二罪具备法定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5.
挪用公款罪是目前常见多发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准确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对于有效打击、预防挪用公款罪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是公款和特定款物,对于非特定公物也应该与公款同等对待作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6.
"毒驾"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几年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并造成毒品交易机动化,增加了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但是我国刑法并未将其纳入犯罪的范畴,基于"毒驾"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有必要用刑法这种严厉的法律加以制裁。"毒驾"没有入罪易产生同案不同判,引发司法不公正,因此"毒驾"入罪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是实现法系均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朱东进  曾原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292-29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我国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已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在该罪具体罪状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漏洞,给造、销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司法实践造成困难。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本身涉及到了诸多刑法基本理论。力图以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为基点,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最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与操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黄铭宇 《消费导刊》2009,(9):137-137
商业秘密罪是我国刑法知识产权犯罪中的一个罪名,在认定犯罪中,"重大损失"作为商业秘密犯罪的成罪标准存在争议,并且在重大损失的计算上也存在立法不足的特点。本文从"重大损失"的性质,认定参照因素以及具体计算方法几个方面试图解决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损害结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重 《商》2012,(21):150-150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关于本罪的客体,从罪名修改前的"逃避动植物检疫罪"到现在的"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一直都存在争议,笔者通过本文对本罪的客体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走私犯罪是刑法第191条洗钱罪所规定的七类上游犯罪之一。应准确界定上游走私“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内涵,在区分相邻概念和明确范围基础上,根据对象能否为典型洗钱手法所“清洗”,对上游犯罪所得作出类型化的判断。对涉走私洗钱罪“明知”要件的把握应限制于对上游犯罪客观行为的认知,而不要求其对上游犯罪法律后果有明确知晓,在行为人拒绝供述情况下,运用基础事实和推定原则破解证明困境。自洗钱入罪后,以实施洗钱行为帮助走私行为的法律认定标准出现变化,需从主客观一致原则出发,厘清洗钱行为和走私共犯之间的界限,并准确区分共同犯罪分赃与洗钱犯罪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王丽娜 《商》2014,(23):227-228
为加强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在充分吸收、借鉴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有益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八)对该条原罪名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作了更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部门法律的有效对接,增大了刑法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和威慑力量,是修法的一大进步。但在修改过后实践运用中,该条款的适用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进一步修改,以使其在实践中完善刑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认定与立法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是根据法律所规定的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体的多重法律认定的。我国刑法规定的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缺乏科学性,以客观损失“量”为基点确认罪否的立法模式,在商业秘密犯罪中是完全不适宜的。这种立法模式在违法与犯罪的划分上不科学,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商业秘密犯罪的认定极为困难。应借鉴商业秘密法律制度较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制定商业秘密专门法规,以附属刑法形式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则更具有现实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商》2015,(16)
近年来见危不救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人们对见危不救应否入罪的诸多思考。很多人认为见危不救应当入罪,然而,我认为就中国目前社会背景及法制现状下,见危不救不宜入罪。因为一项新罪名入刑并非易事,仅就见危不救罪入刑来说,涉及到犯罪主体的难以确定性、有违刑法谦抑性、法律实践中的难以操作性等诸多弊端。当然,反对将见危不救入罪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见危不救行为束手无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途径来应对。  相似文献   

14.
韦加速 《中国市场》2014,(34):168-169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般表现为在产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欺骗手段;而诈骗罪常常亦以冒充销售产品的工商活动来实现。对此问题目前刑法学界尚无定论。而如果从犯罪客体入手,运用哲学质量互变规律就可以解决此问题:如果案件中使用的物在价值(或价格)上比较靠近合格产品,该物就是伪劣产品,该行为就应该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案件中使用的物在价值(或价格)上与合格产品相去甚远达到一定的度,该物就不再是伪劣产品,而是诈骗的工具,该行为就应该定诈骗罪。以此观点来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分则中有公共场所的提法,而其具体指向则不明确.在一些犯罪中,公共场所作为构成要件要素,对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公共场所的概念,以及分则那些条款中的公共场所是构成要件要素,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该罪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有其合理基础,司法实践中应把握好该罪名的构成要件、违法性阻却事由以及该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劳动者工资被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的范围内,关于恶意欠薪入罪与否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将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出发,认为恶意欠薪行为不应入罪,应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邓瑜 《华商》2008,(3):85-86
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但是司法实践对这一罪名在认定上存在分歧。本最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对明知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本罪销售金额的认定应以经营金额计算。  相似文献   

1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在我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为适应惩治腐败犯罪分子的需要而规定的一种新罪.本罪自开始设立以来,至今一直在刑法学界存在颇多非议,该罪成为我国刑法分则规定中最具有争议性的罪之一.本文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颇具争议的构成要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行政法领域将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行为与普通的生产、销售药品行为区别对待已成通例,为了实现行政法与刑法的顺畅衔接,维护法制的统一性,笔者从分析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行为与普通销售药品行为的本质区别入手,主张追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医疗机构使用假药行为的刑事责任,即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医疗机构使用假药罪",并对该罪进行了立法形式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