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背景下,养老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风险和困境,表现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诸多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作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政府和社会应在其养老中承担基本的经济资源支持和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的责任;从代际公平考虑,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应尽孝养之行,主要是履行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之责;独生子女父母也应自立、自强,尽早做好各方面养老准备,并在老年生活中相互扶持.惟有养老责任主体各司其责,形成养老责任共担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和缓解当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风险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照护,这个直接从英文Long—termCare翻译过来的专业术语,一般是指为失能人群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专业化的服务,也有人翻译成长期照料或长期护理等等。对长期照护,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一则这一议题近些年来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论坛会议甚至大众媒体上;二则长期照护所指谓的各种形式的照料和护理形式本身,也一直伴随着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长期静默无声地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李娟  丁鹏 《消费导刊》2014,(11):192-192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老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也包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通过对沈阳市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与社会所给予的供给不均衡,因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医"包括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慰藉、文体活动等服务。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只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养老的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老年病患者人数激增,其中不乏少数是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一道推动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上岗和培训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有了长足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予以解决。现基于国家行政学院叶响裙教授的调查研究,建议如下:一、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却未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养老机构往往独  相似文献   

6.
文章调查海口市老年人社区照护需求情况及海口市老年人对社区照护服务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的、精确的提供照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海口市四个区每个区100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海口市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进行调查,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持。调研发现:有23.9%的老人所居住的小区并没有社区服务,而76.1%的老人所居住的小区有社区服务,并且58.3%对其服务感到满意,41.0%的对其服务感觉一般,还有0.7%的老人对其服务并不满意并希望得到改善。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主要的照护需求是:定期体检、血压监测、安全用药指导、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建议积极开展慢性病宣讲;加强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照护服务;培养高质量的老年照护人才;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纳入各类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相似文献   

7.
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长期照护服务的意义由于其使用者需求和支出上的增长而日趋重要,德国实行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尝试。本文分析了德国实行这一制度的初衷与成因,系统阐述了这一制度的内容及实施结果,以期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及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着手,客观分析现在重庆市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资源,阐明目前在重庆市构建和谐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现在国际上及国内比较提倡的长期照护方式,提出居家式长期照护与社区式长期照护结合发展,构建一个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长期照护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从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着手,客观分析现在重庆市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资源,阐明目前在重庆市构建和谐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现在国际上及国内比较提倡的长期照护方式,提出居家式长期照护与社区式长期照护结合发展,构建一个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长期照护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多,作为专业化照护的养老机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W养老机构实践中,发现其存在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缺乏个性化、护理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机构服务资源管理协调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理念、价值观伦理和方法等优势,对缓解机构照护服务不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工介入可从服务、赋能、资源整合三方面出发,满足半失能老人个性化需求;提升护理员服务技能;促进机构资源协调整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者、使能者、资源整合者的作用,缓解机构照护服务不足,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政府经济学思想从注重"需求管理"转向注重"供给管理"的重要信号。目前,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供需错位"——"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现象,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中央强调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服务业是首要目标,老龄与健康服务领域也将成为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阵地。建立和实施长期照护保险,也成为供给侧服务业改革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深入分析长照保险的经济学意义,为中国长期照护保险机制设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老年人认知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如何对患有认知症的老人进行有效照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为认知症老年群体提供专业机构服务是应对养老新需求的一种实践。本文以宁德市滨海金泰园为例,通过对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中认知症照护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中认知症照护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和长期挑战。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15岁以下人口2.38亿人,低于老龄人口。与此同时,高龄老人持续增长,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化服务在老年照护方面的供给也十分有限。2019年养老服务发展,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收集2005、2008、2011、2014年各4531、1766、1384、1074名65~104岁城市老年人追踪数据,运用增长曲线模型,考察了城市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社区丰富环境(社区组织社会活动、社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对认知变动轨迹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所在社区组织社会活动、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老人认知水平更高,认知能力的下降速度更慢,而社区医疗服务并未对城市老年人的认知变动轨迹造成显著影响。建议把握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变化规律,在认知功能迅速下降之前及时干预,加强丰富环境的刺激,防止或减缓认知能力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15.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中期目标定位在2035年、长期目标定位在2050年,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只有30年的时间。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落脚点应该放到老年人身上,目标是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制定规划。然而,制定规划的起点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现在到未来的养老需求。对未来中国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需要照护的老年人规摸和结构进行估计,结合需要照护老年人的收入情况,估计了不同收入水平下需要照护老年人未来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收入水平下需要照护老年人的特点和获得照护服务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做好心理抚慰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剖析了目前影响和制约老年人心理抚慰工作的主要因素,对做好具体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目的是为有效开展好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调查、问题研究、心理抚慰提供思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新疆728名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的调查数据,应用Multinomial 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失能 老年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多数失能老年人受“恋家情结”的影响而选择在家中接受照护,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来疆时间、来疆原因、失能时问及失能程度对失能老年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已进入老年社会,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高龄老人的养老状况却不容乐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社会参与不足、服务能力不足、缺少创新、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为此可以发动社会资源,扩大经营主体,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并通过提供多样化服务、加强宣传等方法来改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作为嵌入式养老的创新模式,家庭照护床位是解决当前养老服务困境,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的试点仍存在需求不足、供给乏力的双重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家庭照护床位认识不清、理解错位;政策实施中尚未有效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碎片化问题,资源整合定位不准、整合层次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回归家庭照护床位政策本色,强调其准市场化服务属性,明确其补充、协调、整合的功能定位,探索以街镇-社区为基点、以“养老管家”为媒介、以智能科技为支撑、以老年人住所为场域、以老年人个体为中心的服务终端功能性整合路径,完善配套激励相容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实现 “医-养-康-护”一体化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20.
王凯 《致富时代》2015,(3):71-7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现行养老模式"医""养"分离的现状已不能适应老年人医疗护理及健康养老的需求,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成为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包括难以顺利纳入医保定点结算范围、服务主体之间缺乏衔接机制、主管部门权责交叉以及专业照护服务人员短缺,并从制度建设、政府管理、服务供给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