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实证明,蜜月很短,日子很多,我们永远都是用日子的心态期待蜜月,而不应该用蜜月的心情过日子。我们不可能天天过蜜月。但是放在一个制度背景下,我们这个市场的确有一些值得忧虑的地方。现在大家总是爱问几个问题,第一现在房地产形势怎么样?第二未来房地产将会如何发展?就我而言,今年的房地产形势不错。因为我们讲的是房地产,住宅只是房地产的一部分。所以说房地产市场很好,住宅除外。如果你说因为住宅的问题说房地产形势不好,就相当于有几个儿童得了病,就说人类完蛋了。今年房地产领域有几个增长是很好的,一个是工业地产,无论在租金还是在数量方面都增长得不错;第二,在一线城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表现出过热的势头.为了促使行业更理性、健康的发展,国家已经或将继续出台紧缩性的政策来适当调整房地产业.可以预期,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业将不会延续2009年强劲的发展趋势,但不会出现大幅的下跌,可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因为地产业自身发展方向的调整、政府对于房地产的方向把握、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会仍会表现出增长的趋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从投资区域、业务模式、土地储备、发展前景等方面提出投资策略并推荐一些公司供投资者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会展》2012,(4):26-27
2011年,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调控;201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政策环境将有怎样的调整?房地产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是亚洲房地产融资模式创新峰会召开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经济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也不高。但有三个问题,政府必须密切关注。一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二是房地产市场问题;三是人民币升值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调整好了,那么中国经济仍然会步上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意义说,就能够找到国内宏观调控得以均衡的节奏与力度。  相似文献   

5.
崔鑫 《中国科技财富》2010,(2):123-123,126
中国楼市从1998年发展到今日,历尽了数十个春秋,房价从最初的缓慢增长阶段发展到现在的逐步调整阶段,从2009年楼市的发展趋势看,市场的调整态势仍将延续。不过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却将进一步加大。在房价进一步回归理性的同时,改善性需求将推动市场成交量的回升。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的楼市将会给我国人民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行业在高速发展过后,现在已经开始在宏观调控和税务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调整。许多房地产公司在资金上出现短缺现象,楼盘销售停滞,一些项目出现了"烂尾楼"现象。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许多中小商业房地产企业将面临严苛的生存问题。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中小商业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现状,然后分析中小商业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汤敏 《浙商》2008,(21):104-104
中小企业的问题不是一场谈话或者一个高招就能解决的。现在不仅是中小企业在一个坎上,整个中国经济现在都在一个大的调整过程中,国际经济形势也非常严峻。如果我们国家的政策更有的放矢一些,出台的时间和力度更适合一些,应该会更好地缓解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潘石屹的观点:房价不会降,因为开发商有钱;另一种是,炒房客将会去二三线城市。这两种观点是相关联的,都是为了维护高房价。可是,开发商真的有钱吗?而且,开发商的钱多得可以撑起中国的房价吗?不错,2009年,开发商享受了中国30年来房地产开发的最大暴利,上市公司的龙头老大万科总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元。可是别忘记了,万科的总市值现在只有800万元,沪深两市  相似文献   

9.
房价的博弈     
易宪容 《中国市场》2008,(33):40-41
<正>不同的人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有无数个理由,但是,这些关注最为核心的问题则是房价的高低。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整个市场核心。市场各利益当事人就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各自的利益问题。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因此,房价博弈则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正>为保证房地产业在“十一五”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内依然会保持平稳的增长,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带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将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必然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为保证房地产业在“十一五”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内依然会保持平稳的增长,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带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居平 《国际市场》2005,(1):62-64
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路看好,随着该市场的深入发展,2005年中国房地产的走势会出现怎样的新行情呢?是否还将继续上扬?针对这一话题,本沙龙邀请了沪上一些房产界的权威人士,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根据目前有关部门统计,房地产市场供应量明显减少,需求量相对稳定。另外,土地成本增加,拆迁成本加大,建材价格上涨,都将是导致房价持续上扬的理由。2004年,政府在贷款、批租土地、开发程序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紧缩型”政策,导致大量没有实力的中小开发商及投机型开发商将退出房地产的舞台,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是实力型、专业化房地产公司的天下,尽管房价还在上扬,但因为在一定时期内房价已抬高,品质提升快等原因,房地产的个人购房投资风险必然会加大。2004年1至8月,建设部统计显示,商品房价同比上涨13.5%,10月下旬,建设部发表报告“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否认当前中国房地产整体过热之说。下面,我们看看专家们是如何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高房贷、高房价的互益性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贵祥 《商业时代》2006,(30):69-70
时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巨额的房地产贷款正在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创造条件,这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房价的逆势上涨。因为有了房地产贷款,也才有了更高的房地产价格;因为有了高房价,才需要房地产贷款。“房价、房贷;房贷、房价”增高循环的共栖性与出路,本文将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珏林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遇到了困难将有利于房地产!因为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融资环境要好。《安家》: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您认为会影响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吗?王珏林:经济遇到了困难将有利于房地产!因为经济不好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融资环境要好,它不像2011年、2012年那样,尤其是2011年对房地产的投资贷款非常难。虽然经济压力比较大,但7.5%的目标后半年一定会完成。中国具备完成目标的条件,一是银行有钱,二是老百姓除了存款还可以消费,这些都可以带动经济。政府现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因美国房屋市场放缓,次级房贷违约率上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凸显.7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家对冲基金清盘,如同点燃了次货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本文力求从次贷危机的产生出发,并针对中国房地产过热的现状和现在宏观经济已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这一现实,提出了改善中国房贷风险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中国人一恨日本帝国主义,二恨开发商。构建合理的规则,有利于改善开发商的形象,有利于扭转他们已经被妖魔化的形象增长的导向,效率的导向,市场化的导向,成了中国房地产发展唯一的方向;民生导向被忽视了,公平导向被忽视了。房地产变成了瓜分全国土地资产和掠夺居民储蓄存款的道具,整个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就是“你发财、我发展,成本社会掏”——房地产商发财,地方政府发展,但成本是社会的制度是显性的文化,文化是隐性的制度,不了解文化实际上压根是不了解制度的。一个社会如果只相信经济理性,那么这个社会将永远找不到北在整个中国经济转轨中,我们原来反对计划,现在我们为什么又反对“市场”?因为市场现在被权力利用了。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在反对市场,其实我们真正的用意是维护市场;表面上我们好像主张政府干预,其实我们是在维护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是涨是跌?到底谁能有效影响甚至决定房地产走势?未来房地产发展格局将如何演变?在目前市场成交量下降,买卖双方等待观望的僵持局面中,消费者将会占据主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7.
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是涨是跌?到底谁能有效影响甚至决定房地产走势?未来房地产发展格局将如何演变?在目前市场成交量下降、买卖双方等待观望的僵持局面中,消费者将会占据主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8.
陶冬 《新财富》2010,(4):40-41
城投公司的债务炸弹一定炸。而且瀑炸时间旱的可能性更高.大炸的可能性更高.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后12~18个月.城投危机便会浮现出来。而一旦城投债务变成危机.市场出现恐慌.中央政府必然全力介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这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性问题,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足以影响其他世界。  相似文献   

20.
晋双霞 《中国市场》2014,(33):132-133
企业将存货、自用房地产或土地使用权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会有不等的情况,导致出现不同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本文主要就公允价值模式下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及二次转换的会计核算及纳税调整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