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特殊的人口环境使得用就业弹性和奥肯定律均无法有效反映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更无法刻画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冲击。本文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影响就业增长的三个路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政府公共就业政策来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以探析经济波动与就业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滞后冲击效应。在劳动力供给系统中,经济波动使经济活动人口增多,加快了就业增长;在劳动力需求系统中,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不利于劳动力需求增长;在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系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缓和了经济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孔煜 《经济论坛》2006,(17):45-46
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又是一种资产(不动产)。在现代经济中,房地产作为家庭财富和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抵押品,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房地产资产价值与房地产价格息息相关,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无疑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理解房地产价格波动内涵的基础上,试图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对我国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改革中的宏观经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 1979年以来,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政府(财政)、生产单位和非营利机构四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富有深刻意义的结果。居民最终所得份额1986年比1978年增加了117个百分点,构成了1979年以来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基本内容。与此相对应,政府部门最终所得份额下降了10.1个百分点,非营利机构所得份额有所上升,城乡生产单位最终所得份额则略有下降(参见图2·1)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GGDC产业数据库和PWT宏观数据库提供的跨国数据,选取1976-2010年3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别用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衡量制造业规模,用经济增长率标准差方法和HP滤波方法衡量经济波动,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制造业规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与人均实际GDP均呈现倒U型关系,人均实际GDP达到10000美元时(2005年不变价格),制造业规模达到极大值.基于总体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基于分地区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利用一个施加长期约束的SVAR框架,考察了供给、需求与货币冲击对我国产出、通货膨胀影响的经验事实。结果显示,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均存在较大影响力,供给冲击偏重于影响产出,货币冲击则偏重于通货膨胀。随后,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引入技术、偏好等七种典型的外生随机冲击,详细刻画随机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其脉冲模拟结果与SVAR经验事实基本一致。DSGE方差分解进一步显示,在多数年份,供给需求冲击与财政政策冲击能够解释大部分产出波动,供需、财政货币政策等随机冲击对通货膨胀波动的解释比例较为均衡。近期,受经济转型以及政策转向的影响,以消费、投资为代表的需求冲击构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中与国民经济结成了密切的联系 ,并且两者的发展呈现同向波动关系。一、两者的联系房地产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和香港、台湾等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已表明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增长扩大了对房地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 ,在国民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房地产业也必然萧条 ,这说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同向波动突出。但是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这种同向波动性并不表明 ,两者各年的变化和各阶段变化都是完全一致的。所…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银行业发展在各种冲击引发宏观经济波动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影响机制后,本文采用我国宏观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银行业发展在货币冲击引发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抵消效应;而银行业发展在实际部门的冲击引发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中未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8.
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地区经济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地区经济差异扩大,是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问题。进入90年代,地区经济差异扩大速度加快,对宏观经济波动及宏观政策效应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考察和分析改革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9.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分析资产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是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探讨 ;第二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经济运行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警示 ;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  相似文献   

10.
存货投资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密切。存货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但其波动对GDP波动的贡献非常大。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存货投资波动的典型事实,即存货投资的顺周期性、与销售正相关性、以及在垂直生产链的下游到上游波动逐渐增大等。宏观经济学家根据这些典型事实构建理论模型,最为著名的是生产平滑模型(存货缓冲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中介在现代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保险。良好运作的金融中介可以克服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摩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经济在更高的潜在水平上运行。但是金融中介在实现这些功能时,实际上把经济运行中的大量风险转移到了自身,在有限程度内利用杠杆实现基本职能。金融杠杆增长也为短期波动埋下隐患,当外生冲击大到一定程度,金融中介反而成为放大金融波动的罪魁。信息不对称、金融合约不完全、流动性错配成为金融市场内生不稳定的条件,资产价格伴随着金融中介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而大幅下跌,对经济造成持续性的放大效应。特别当金融中介自身受到种种约束时,金融稳定和全局宏观调控变得复杂而困难。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理论模型进行梳理,加深了对金融中介宏观效应的理解,为宏观广义货币政策传导、宏观调控分析和研究提供更多视角和思路,并在梳理中指出了金融中介理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回顾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际利率、汇率的变化率和资本产出比的三期滞后值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显著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要维护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必须要重视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测度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董进 《经济研究》2006,41(7):41-48
目前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争论很多,而且分析一般都基于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之前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这必然会对分析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成因,首先要明确历次经济波动周期的起止时期。本文比较了目前国际上公认比较成熟的四种方法,分别是线形趋势法、H-P滤波法、Band-Pass滤波法和生产函数法,对我国1952—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了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之后的统计数据,分别估计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的经济波动周期的起止时间。通过对这四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相互验证,笔者估算出历次宏观经济波动的起止时期,这将为进一步分析历次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成因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性放缓,2012年第二季度是中国经济的低谷,GDP增速在7.5%左右,从第三季度应该回升,GDP增速在8.2%左右。中国经济这样的变化会呈现出一个前低后高的态势,其核心原因是,这次变化不仅仅是宏观周期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从短期来看,这次经济下滑首先影响到出口,出口下滑非常快。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出口增长在30%以上,到去年下半年出口增长下降到15%。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由于出口增速的下降,工业投资下降,从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数据,利用SVAR模型研究了美联储加息对金砖四国汇率、出口、进口、产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的汇率影响较小;汇率降低不是促进出口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抑制进口的重要因素;美联储加息对金砖四国产出负向冲击持续时间较短。长期来看,金砖四国不必过于担心美联储加息的负向影响,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金砖四国应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建协同发展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发生了很大调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另一方面,均等性转移支付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笔者认为,无论是出于政绩考虑,还是出于改善辖区内居民的社会福利考虑,地方政府有激励维持辖区内的宏观经济稳定。均等性转移支付放松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本文根据中国31个省份1995—2012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波动,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8.
劳动报酬份额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动态关联。劳动报酬相对于实际产出变动存在滞后效应,这使得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在现阶段呈现出反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通货膨胀和产能利用率对劳动报酬份额产生正向冲击,失业率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负向冲击作用。改善劳动报酬增长的滞后效应、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促进就业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承载体的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房价增长幅度与GDP增长率密切相关。本文笔者对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进行辨析,并提出房价软着路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结构性转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季度时序波动性特征。笔者将时变参数随机波动模型应用于离散型时序分析,并运用存在干扰系数情况下的内生断点检验方法来正确识别不同经济指标波动性特征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准确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以及有效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均发生显著结构性转变,宏观政策的系统性改进是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