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解读了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作者认为<荒原>不仅仅是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和荒废,以及人们生活的麻木、颓废和迷茫的反映,而且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它是诗人在遭受了个人生活的灾难性炼狱之后写出来的一段痛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带有韵味的牢骚.  相似文献   

2.
《荒原》与《空心人》都是艾略特关怀现代人对信仰缺失的力作。而从对宗教的倾向到对宗教的推崇,艾略特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转变,从而为现代人指出皈依宗教是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李颖欣 《魅力中国》2014,(23):109-109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歌本身晦涩难懂,而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运用了英美新批评中的细读法来此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云侠  景淑君 《魅力中国》2014,(13):232-233
《传统与个人才能》是艾略特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文中.艾略特重新解析了“传统”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思想。本文在解析《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艾略特传统理论思想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5.
荒原与家园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我在这个时候想起艾略特的《荒原》,并不是因为读到这首诗20周年而想变态地纪念它,而是缘于我最近的一次新疆之行。当飞机飞过祁连山脉的时候,我看着山顶上的皑皑白雪,看到飞过上千公里而见不到一点绿色的时候我想到了这首诗。这当是一片巨大的荒原了吧。我不知道这样的地方是不是有人烟。等到了新疆,在这片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见到了更多的荒原,还有沙漠。我今天要说的荒原,却是最原始的含义,这个荒原就包括两种原野:原…  相似文献   

6.
陈波 《黑河学刊》2013,(7):14-14,53
艾略特在长诗《荒原》中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几种女性形象,传达了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没落和精神贫瘠荒原似的生存状态,这些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女性形象寓意着一战后弥漫西方的悲观情绪和幻灭意识。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他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技巧稳固了哥特式小说的地位。在爱伦·坡充满了死亡、暴力、病态、忧郁以及压抑的哥特世界中,读者可以穿越生死之界,领略到坡给读者带来的不同的爱情之美——恣意哀怨的美、颓败腐朽的美、绝望死亡的美,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看清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爱伦·坡善于描写细微的心理变化,对主人公濒临死亡时的恐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但他作品中的"死亡"表现的并不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超越人生的渴望以及忠贞而绝望的爱情——爱伦·坡的"死亡"主题的深刻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8.
特·斯·艾略特不仅为我们留下了 2 0世纪英美诗歌中部分最伟大的作品 ,而且留下了许多的困惑 :应该将他视作英国诗人还是美国诗人 ;他的诗歌语言及其风格该如何归类 ;他究竟是现代主义诗人的代表还是传统诗歌的继承者 ,等等。文章就艾略特的身份、诗歌语言和风格及其“现代性”展开探讨 ,尝试对这些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有着内在联系的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活着>的题目虽然只有两个字,却蕴含了作者对于死亡与活着两种对立形态的探讨.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不仅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更是目睹了亲人的纷纷离去.小说表现了人在强大命运前的脆弱与渺小,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福贵悟透生死地活着,这就是一种精神--敢于直面死亡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温总理持续关注,长虹人倾力扶助,教育局长亲任校长,社会各界频施援手……一所因灾难而名扬天下的学校,在坚强和坚持中迎来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上的两位天才女作家.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但是相似的亲情缺失给她们的创作带去了类似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不同的色彩语言.母爱的荒原和父爱的荒原,使她们的作品同样缺少亲情的温馨.而在亲情颜色上,张爱玲的世界五颜六色,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世界却罕见颜色.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写作手法作为传统文学和新式文学技巧的交叉点,是乔治·艾略特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互文性的巧妙运用,不仅凸显了艾略特作品的魅力,构成了其小说文本的存在和表征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本文从情节、人物和主题角度切入对作品进行互文性分析,解读不同文本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身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盛行的世纪之交,霍夫曼斯塔尔却从未陷入唯美主义的怪圈,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唯美主义,在作品中反思唯美主义。选取霍夫曼斯塔尔的诗体剧《愚人与死神》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深陷唯美主义中的主人公克劳迪奥的思想变化,尤其是死神所导演的戏中戏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从而有力揭示了唯美主义的死亡与新生。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已经重新走上迅速发展之路。对任何国家来说,这具有“一白遮百丑”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认知与死亡教育需求程度,为以后开展大学生死亡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样法,对某大学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共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关于死亡的认知反应高于与非医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总体上对死亡教育有较大需求。结论:大学生对于死亡认知有待加强,学校需加强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与故事情节及人物命运进行分析,得出自然与文明相互融合,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现代的人们要想坚守自己崇高精神追求,只有将其根植于人类的历史文明中,我们才会拥有自己心中自由快乐的荒原。  相似文献   

17.
徐乐乐 《魅力中国》2013,(34):76-76
《鲜花圣母》是让?热内的小说处女作,于1943年写于狱中。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著名诗人科克托与大作家萨特的赞赏,并在当时的法国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在本书中,热内描绘了一个由情欲,罪恶和死亡构建的世界。小说描写了一群家庭、社会的弃儿之间的同性之爱与混乱的性爱关系,并对他们的犯罪行为表达了疯狂的热爱与崇拜。在本书中,死亡亦是一件令人狂热的事情,杀人者与死者都受推崇。但国内对让?热内小说的研究极为匮乏,而关于《鲜花圣母》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笔者将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从情欲、罪恶与死亡这三个维度展开,通过文本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人物命运描写探讨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多数的研究仅仅是归纳出了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并与海明威的平生经历所联系,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分析这种死亡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老人与海》,尽量阐释出海明威以英雄主义情结为依托的死亡意识的根源及内涵。  相似文献   

19.
蔡晓滨 《走向世界》2010,(14):94-95
蒙田把自己写的那些率性文字称之为"随笔".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涉足过这种独特的文体.笔从心出,微言大义,古今勾连,结构随意,完全不受文章做法和时下观念的约束.像一个秋天草原的悠闲旅人,松开他胯下骏马的缰绳,任由马匹把他带往任何地方.  相似文献   

20.
长诗《荒原》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略特的代表作。在欧美现代文学史和诗歌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上看,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这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抽象的象征主义美、突出的现实主义美、独具特色的意境美和结构与神话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