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的切实把握基础上,从中小企业应对出口贸易摩擦的理论支持及建构主体间协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制约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并从强化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构主体间协同力,推动其应对出口贸易摩擦的理念转型,健全其出口贸易摩擦预警系统的工作机制等方面,给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同样呈现高发态势,本文结合我国贸易摩擦的特点从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营造良好外贸环境等角度对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日渐升级,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外商投资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受到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就是我国的外经贸企业。文章从中美贸易摩擦对外经贸企业造成的影响着手,分析了贸易摩擦背景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具体风险,进一步就外经贸企业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一些措施与建议,最后以青岛JT服装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外经贸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4.
日渐增多的新兴产业贸易摩擦实质上是战略性贸易摩擦。与一般意义上的贸易摩擦相比,战略性贸易摩擦是一国支持其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密切相关,具有长期性,暗含了产业控制,因而会深刻地影响产业发展轨迹。反思中外新兴产业贸易摩擦,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的实质,修正我国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避免国内产业盲目扩张,要建立符合WTO规范的产业支持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摩擦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进入高峰期,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原因,如很多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更多地是以消极态度应对、出口市场和商品种类存在高度集中性、商品技术标准落后等。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国际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6.
赵平  王欣 《价格月刊》2020,(5):67-7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贸易摩擦也不可避免。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具有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冲击程度深等特征,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国遭遇摩擦也具有学习积累效应、信号传递效应、改革推动效应等潜在积极效应。中国必须加快培育自主创新企业群、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国际多边经贸合作、完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促进贸易摩擦的潜在积极效应转变为现实趋势,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芳 《价格月刊》2020,(3):83-87
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围绕当前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进行研究。回顾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问题,聚焦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动向,分析中国企业受中美贸易摩擦总体影响情况。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贸易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有关税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激增、配套制造业产业链受到牵连以及中美产业集群发展失衡等。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政府以及银行三方的角度,强调"政企银"打好组合拳,多向发力,共同协助中国企业顺利应对风险,帮助企业将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摩擦:动因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外贸易摩擦的主体逐渐由原先的发达国家转为包括印度、土耳其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虽然从贸易摩擦案件涉及的数量和金额来看还远小于发达国家,但是从长远的战略意义上来看,其影响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从现实状况入手剖析贸易摩擦的产生动因,应对中拉贸易摩擦政府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时调整对拉美出口战略,采取更灵活的经贸合作形式;企业要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加大对拉美的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9.
20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叠加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各国普遍采取了更具保护色彩的贸易政策,直接导致贸易摩擦不断扩大和深入,并呈现新的特点。剖析贸易摩擦的产生机理,贸易不平衡、价值链分工变化以及国内利益集团等贸易摩擦主要成因将持续存在。由此,未来全球贸易摩擦还将保持在相对高位,中国也将继续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既是我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成因,也是结果,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审慎评估,积极应对,为对外贸易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年底之际,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彩电和家具等产品提起了反倾销诉讼;2004年年初,浙江的出口产品又遭到了阿根廷的反倾销堵截。一起又一起频繁发生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广泛关注。入世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将减少贸易摩擦的期望给予成为WTO的成员,而入世两年来,我们面临的各种贸易摩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却日渐增多。面对如此现实,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对待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贸易摩擦,并应积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一、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外部根源中国遭遇贸易摩擦是发生在全球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之下,世界范…  相似文献   

11.
美日物流法律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涛  颜南 《中国市场》2008,(15):16-17
美国和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物流业,他们的物流法律制度各有特点。通过两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比较可以为刚刚起步的我国物流法律制度提供经验和发展方向。本文总结美日两国物流法律制度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18年美国以"寻求贸易平衡"为由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单边贸易制裁,制裁的产品集中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基于2000-2017年中国海关总署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中美高技术产业贸易现状和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同时依据《中国制造2025》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贸易顺差只是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的表象原因,遏制中国技术创新和维持全球经济体系治理话语权才是其真实目的。中国应通过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强与日本欧盟的经贸联系、积极申请加入CPTPP来应对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口限制。  相似文献   

13.
倪红福  范子杰 《全球化》2021,(2):56-73,134
本文主要利用贸易一般均衡模型反事实模拟量化分析中美可能的全面贸易摩擦对两国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传统出口优势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负面冲击比较大,中国出口集中度下降,而美国的变化不大;中美全面贸易摩擦将会导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份额减少,而初级产业和服务业产出份额增加;美国初级产业的产出份额减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份额增加;受关税冲击较为严重的制造业产出份额的减少会导致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出份额减少。未来中国要增强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积极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同时,从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美国希望自己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领导地位能够保持不败之地。因此,两国经贸往来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美国的一些贸易政策将直接影响国际经济秩序。期望中国在这场中美贸易战中的对策是维护中国对外贸易关系长期稳定发展、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和促进粮食安全的一条途径。通过分析,粮食援助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美国对粮食援助的批评集中在国内农业利益的优先性与紧急人道主义需求的低效率上。  相似文献   

15.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中国对美国大豆进行反制,加征25%关税,那么,中国对美豆加征关税,会对中国大豆来源布局和产业产生怎样影响。文章利用寡头竞争理论,使用2002年1月~2020年3月中国海关数据,利用进口需求模型(AIDS),分析了加征关税对农产品贸易可能发生的贸易损害、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大豆并不存在刚性依赖,对美加征关税将发生显著贸易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即对美关税每增加1%,将会导致其对中国大豆出口下降1.29%,对巴西大豆进口上涨0.67%,对阿根廷大豆进口上涨0.66%,对其他国家进口上涨1.03%。中国市场增长和加征关税,将会造成国际大豆贸易创造效应,并激发非传统国家进入大豆贸易市场。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为我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外向发展及其重要。但是,近年来,我国与日本蔬菜贸易摩擦不断,备受政府、企业和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我国与日本蔬菜贸易争端为研究对象,从蔬菜行业协会的视角,透析两国蔬菜贸易争端的原因,寻找有效对策,为研究两国蔬菜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7.
自2018年以来,持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给中美科创合作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首先从当前中美科创合作形势出发,全面总结了当前中美科创合作面临的直接冲击。其次通过剖析中美两国在未来大国竞争格局下的战略利益,分析了两国科创产业的长期合作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在当前形势下维系中美科创合作关系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定对美科技、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竞合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美国和墨西哥1981-2007年间按SITC一位数商品分类的双边贸易数据,修正了Magee(2004)的进口需求方程,运用反事实估计方法和GLS回归方法对美国和墨西哥在CUSTA和NAFTA中贸易流变化进行回归分析,测定并比较两种一体化协定给美国和墨西哥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结果显示:NAFTA给经济水平较发达的美国带来了进口的大量增长,有利于美国的福利增加,并且这种福利的增加是稳定的,而对墨西哥的贸易增长效应却长期为负值;在不同商品类别中,两种一体化协定的效应不同,其中在一些商品类别中具有负效应且绝对值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经济一体化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动态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9.
We have used the Michigan Model of World Production and Trade to simulate the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major trading countries/regions of the Doha Round of WTO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and a variety of regional/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involv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We estimate that an assumed reduction of post‐Uruguay Round tariffs and other barriers o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by 33 per cent in the Doha Round would increase world welfare by $686.4 billion, with gains of $164.0 bill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132.6 billion for Japan, and significant gains for all other industrialis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regions. If there were global free trade with all post‐Uruguay Round trade barriers completely removed, world welfare would increase by $2.1 trillion, with gains of $497.0 billion (5.5 per cent of GNP)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401.9 billion (6.2 per cent of GNP) for Japan. Regional agreements such as an APEC FTA, an ASEAN Plus 3 FTA, and a Western Hemisphere FTA would increase global and member country welfare but much less so than the Doha multilateral trade round would. Separate bilateral FTAs involving Japan with Singapore, Mexico, Chile and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Chile, Singapore and Korea would have positive, though generally small, welfare effects on the partner countries, but potentially disruptive sectoral employment shifts in some countries. There would be trade diversion and detrimental welfare effects on some non‐member countries for both the regional and bilateral FTAs analysed. The welfare gains from multilateral trade liberalisation are therefor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e gains from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and more uniformly positive for al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uses stock market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ost-based dumping and the subsequent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n U.S. semiconductor firm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indication of dumping by Japanese semiconductor firm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stock prices of U.S. fir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sequent market-sharing trade agreement, under which Japan agreed to prevent the dumping of Japan-manufactured c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greed to suspe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dumping dutie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ock prices of U.S. semiconductor firms.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that the imposition of import relief leads to a wealth transfer to produc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