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在中国制造业日益纳入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对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世界制造中心"的定位和国际竞争力,最后阐述了制造业在对外开放中外资引入的选择性吸收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贸易条件看,我国产业升级和出口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贸易利益增长,价格贸易条件呈行业间升级与价跌并存、行业内量增与价跌并存的格局。从要素收益看,我国工业行业也存在增加值率小、利润偏低、税收流失严重等现象。因此,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具有一定的分工锁定特征,转变发展方式和贸易方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4.
当代国际技术贸易新趋势及我国技术贸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有: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  相似文献   

5.
6.
7.
无论何时,区域之间的竞争都是必要的,它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竞争可以激发地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竞争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意识,促进区域内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整体改善,实现区域的体制转型和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产生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负面问题,如滋生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形成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发挥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等,不仅会严重损害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而且还会造成环境的损害,造成地区之间能量的互相牵制和抵触,形成能量的无端耗散,等等。所以,需要实现竞争模式的转型,使地区之间的竞争不断深化、不断成熟,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那么,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区域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未来我国区域之间竞争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怎样再造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何构建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整合,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济,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期特邀请国内知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传统的番茄生产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产条件和日趋成熟的加工技术。作为世界第三大番茄产区,我国生产的番茄酱远销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深受国际消费者喜爱。为更深入研究我国番茄酱产业发展趋势,本文从中国角度出发,综合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海关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对中国番茄酱生产布局与贸易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国番茄酱生产与贸易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发现:生产方面,西北地区是番茄酱的主要生产地;贸易方面,我国番茄酱及制品的加工主要定位于出口,且贸易市场结构较单一,主要出口俄罗斯、加纳、日本、意大利和中东地区国家。为了使我国番茄酱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番茄酱产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国内不少开放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国际大都市”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什么是“国际大都市”,什么是“国际性城市”?如何把握达到这一目标的客观标准和形成条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建设方针?本文试就国际城市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作一些比较研究性的探讨。一、国际城市的涵义现代意义的国际城市,是指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在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或者是某一国际区域、某种功  相似文献   

10.
王佳丽 《企业导报》2013,(10):101-101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近三十几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量大大增加,出口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GDP的增长。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能缺少的部分,由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被输出到世界许多地方。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了一些问题,中国的贸易量每年以20%的速度发展,但是对外贸易的增加没有引发产业的升级换代,只是单纯的GDP的增量。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信号,因为单靠国企代工生产来扩大出口和靠外商投资两种方式来推动GDP增长,不但缺乏可持续性,而且存在依赖性和脆弱性。由此看来,一国拥有自主品牌占据GVC高端对可持续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争端的核心。造成两国贸易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回归分析发现,FDI、中国加工贸易份额不断提高、FDI流入以及中国与东亚日韩,台湾地区的产品内分工等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都有正向的影响。调整两国贸易差额需要多种手段,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很难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中美等国在世界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形式下国际分工向要素分工方向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分工的主角,依据要素禀赋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将各国纳入其价值增殖链。新的分工形式下,思考我国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入国际化价值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4.
1、劳动分工的研究起源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色诺芬最早讨论了分工的原始思想。到17世纪末,威廉·配第继承了色诺芬的观点,把分工同生产率增长、成本降低及国际竞争联系起来,他们的研究为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劳动分工概念的真正形成始于古典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研究发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的低阶段,获得较低的利益。因此文章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又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时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和宣传普及时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深刻理解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以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现实.进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产品内分工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本文从专业化生产、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三个层面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并就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如何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创新性地融合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制造业及细分部门的贸易价值构成、显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工地位和价值网络结构。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对欧洲制造业间接出口国内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出口国外增加值,德国占中国对欧洲出口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高达25.59%;中国为增加值贸易顺差,技术密集型部门增加值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增加值进口。(2)中国劳动密集型部门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但技术密集型部门较低,中欧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多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增加值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有所提升。(3)中国制造业的前向参与度总体上大于后向参与度,价值链分工地位普遍提升;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以及机械设备部门前向参与度低于欧洲五国,但呈现出了先降后升趋势,后向参与度正好相反。(4)中欧制造业价值网络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非常显著,德国大多数部门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权力指数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仅次于德国;中国正由价值网络中的“从属者”向“主导者”转型,双边增加值贸易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检验了产品内国际贸易分工模式下产业内相对工资差距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02~2013年中国2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FGLS回归。研究发现:在不同产品内贸易路径下,整体产业的相对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成倒“U”形关系,表征在不同技术产业上回归结果不同。研究创新:通过深入探讨相对工资差距对不同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劳动力配置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产业升级理论研究。研究价值:研究了中国工业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劳动力要素禀赋,发挥其效用潜力,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大转型,增加值贸易相较于传统贸易在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两国和三国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增加值贸易和传统贸易在传导经济周期中的异质性作用,然后基于国家层面采用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而传统贸易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即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不断深入,增加值贸易逐渐替代传统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核心贸易渠道。这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和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风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稳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