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使用价格指数法测算出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我国国内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倾向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负相关;铁路营业里程增长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正相关,公路里程增长与国内的市场一体化负相关;CAFTA建设对国内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有利于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GDP差异加剧了地方政府本地市场偏好。这对我国促进国内市场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在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生产要素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但是从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和外部发展环境看,跨区交易受输电通道容量约束、输电价格机制不完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市场准入受限等因素制约,短期内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相对来说,建设若干个跨省区、开放性的区域一体化电力市场,再逐步通过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和融合,是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 2004 ~2015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城镇化水平、 教育投入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 运用拓展的C-D 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 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教育投入及二者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从全国和东部来看, 城镇化和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正效应, 但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应为负; 就中部而言, 城镇化和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抑制作用, 但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 就西部而言, 城镇化和教育投入分别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教育投入的经济正效应有所减弱。 以协调理念促进城镇化和教育投入平衡发展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本文从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把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规模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区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明显 。  相似文献   

5.
金融系统与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与动力,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全国总体和分区域为样本,主要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分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为金融分工体系构建与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提供经验证据。实证检验发现:金融发展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显著正效应,在考虑金融发展因素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仍为正效应。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且金融发展对分工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其中,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但分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十分重要。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进而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区域增长的差异.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成为研究地区经济差距变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区域经济效应,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又及时弥补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制度缺陷,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产业布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在空间如何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以保证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地区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的产业布局政策,又要从地区的实际条件出发,使之在全国空间布局大系统的运行机制中能够协调、稳定地促进地区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李道庆  陈恩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2):126-131
本文经验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尤其结合前人成果,构建了内生化的劳动力流动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检验模型,深入探讨了劳动力流动与广东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互动,认为流动劳动力空间分布失衡加剧了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并由此提出了缓解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悬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由于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依赖性减弱等原因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处理目前与长远利益关系,繁荣区域经济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加强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经济在发展初期,保护和扶持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了地区利益。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区域经济在摆脱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区域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地区经济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突出,区域经济协调任务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进入中高档阶段,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势必逐渐的放缓。伴随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放宽,以及人力资本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人力资本的影响成为当前各区域经济稳定发展重要课题。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自由流动,发挥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提高各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同构程度,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文章利用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衡量了20个制造业2002~2014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水平与地区间一体化水平偏低,且13年来无明显提高;各省市存在较严重的产业同构但有缓解趋势;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缺乏。基于分析,提出了加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强化西南地区协同产业定位,加快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通常会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地区的经济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克鲁格曼假说认为经济一体化将导致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和经济活动更加集中,但有研究认为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并不始终同时出现。本文采用偏移份额模型将中国地区制造业增长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通过两种非参数方法对产业活动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试图阐述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制造业区位变迁的内在规律,进而检验克鲁格曼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条件中共中央党校张大军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外延型)与集约型(内涵型)两种。前者是指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后者是指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互动循环关系, 地区经济差异是技能型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因素, 技能型人才集聚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才诉求的动态变化, 技能型人才流动更趋复杂。本文运用进化博弈模型,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权变条件下技能型人才流动行为的进化稳定策略。研究表明, 在流动收益、流动成本和外部机会共同作用下, 有序层流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区域流动形式。经济差距扩大时, 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集聚; 当经济差距缩小时, 人才分层环流, 即高技能人才单向流动, 一般技能型人才呈现人才稳定和回流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刻画不同地区信用监管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综合考虑营商环境等多维要素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协同效应,利用1999~2018年中国省级城市面板数据和2017~2019年城市信用监测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区信用监管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显著为正,说明信用监管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营商环境与信用监管水平的交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营商环境越好的地区,信用监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3)信用监管和营商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进潜在企业的市场进入,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