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熊晓元 《农村经济》2008,(4):111-113
本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及农业信息服务需求现状,提出基于农业信息服务要素中服务对象和内容的维度分类方法,并依此来指导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采纳和选择,并以重庆"巴渝新农网"的实施模式和效果为借鉴,对更好地构建满足农业信息用户需求,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民需求的信息与服务对策的探讨那凤琴姚莉莉马莘由计划经济政府指导下的农民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经营的农民,其迫切得到及时、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用以指导、经营自己所从事的致富行业。目前,我国9亿农民,而大多数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现土地信息共享是"数字国土"向"智慧国土"转变的必然要求,了解公众需求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公众访谈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首都土地利用信息公众需求状况,得出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信息、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地理背景、土地评价信息、土地储备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各类管理数据的信息总体需求度依次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信息需求调查广度和深度、构建土地利用信息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深度信息共享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定义科学范式的内涵,构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显化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是土地科学学术群体所认可和接受的关于土地科学的基本认知、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系,是土地科学学者开展土地科学研究时的共同"学术语言";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是土地科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成,以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土地工程为本体论,以着眼于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辩识的发展观、系统观和时空观为认识论,以质性与量化研究法、时空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工程技术法等为方法论。研究结论:当前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一种隐性的潜意识方式存在并指引着大多数人的研究和实践,亟需应用科技哲学层面的范式理论,搭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推进其范式显化、竞争、转换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明确了信息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的关系,以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现状和读者需求调查为基础,以用户的实际需求现状为前提,对QQ信息咨询服务的功能及主要服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与论证,并对图书馆提出发展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分析知识经济给水产信息服务所带来的变革及其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遍布全省24个市、30个县,土地面积总计5386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现有总人口15662万人,垦区下设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2326个生产队,各类规模的工业企业829个。这些企业对情报信息部门来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用户队伍。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国有农场信息来源、需求等情况,对垦区进行了列表调查。信息来源的调查     (表1)使用渠道经常用(%)有时用(%)不 用使用渠道经常用(%)有时用(%)不 用报  纸94456社交活动27363691杂  志647353信  函333667信息站125625高校教师16775 83图书馆12550 375科研人员76…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对河北省237户农户的信息需求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农户信息需求的现状和农业信息供需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农户信息需求状况、解决农业信息供需失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土地使用者为获取其自身的最大经济效益,不惜以过度耗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代价,使人多地少的中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必须走一条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持续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1问题1.1建设占地,耕地锐减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列为三大基本国策之一,但耕地锐减却愈演愈烈,土地超负荷运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将其引入土地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竞争优势,实现职能服务化的转变,满足公众期望.因此,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知识管理在土地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对两者结合的途径进行探讨,并给出在土地信息服务中实现知识管理的方案.确定土地信息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最后,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土地信息服务体系,并探讨土地信息服务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1.
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存周期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文中结合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从业务调查、业务分析、需求建模等几个方面对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2010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以及其耕地与粮食状况统计,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对耕地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顺昌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为15473.89hm~2,大于折合后现有标准耕地面积10916.12hm~2,存在5119.06hm~2标准耕地缺口。表明顺昌县在2010—2020年期间耕地数量不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预测以耕地质量为指标基础是科学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测方法简便,更贴切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土地管理实际需求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概念以及三种可能适用于需求预测的土地经济理论数学化、模型化,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建设用地需求与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但适当的土地政策可以避免3-5万hm2的过度性土地损失.研究结论:加快先进分析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中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合理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文中的5种预测方法在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建设用地需求应采取多方案进行预测,使规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石家庄市土地更新调查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评价了石家庄市土地更新调查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做法,并总结出四项成功的经验,提出六点具体的建议供同行鉴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关系的一般规律,在分析我国工业化以来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关系与之相比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动要依次经历“倒U”曲线、“U”曲线和再次“倒U”曲线三个阶段的假设,并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最后对我国“十一五”时期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陈玮 《中国林业经济》2007,(3):14-16,59
针对林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介绍了ASP技术的原理,给出了基于A SP技术的林管局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框架。根据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的规范,构建了林管局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提出基于A SP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设计思想,并据此给出了林管局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模型和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应用碳氧平衡法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应用碳氧平衡法探讨区域生态用地需求量的测算方法,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碳氧平衡法,生态服务功能法。研究结果: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在不断调整绿色植物和多种释碳耗氧关系基础上实现的。研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消耗与供应关系及其分配特征,有助于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应用上述方法开展了测算郑州市2010年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解决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必须界定"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区分土地生态功能多元性。研究表明基于碳氧平衡法测算区域生态用地需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应当从生态用地角度重新审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使其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的研究文献,揭示其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研究结果:现有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1)从单一生产功能的研究转向农地多功能研究,从间接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的关系转向直接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线性关系转向对多重性、非线性关系的探讨;(2)从孤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到关联性研究,如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土地利用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特征—功能—服务—福利—价值链条关系探讨;(3)特别强调对农地多功能供给、需求(消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形成机制以及供需失配、权衡与协同分析。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农地多功能价值评估较多,形成机制研究较少;农地多功能本身整体性的研究较多,功能之间的关系、权衡与协同研究较少;农地多功能供给研究较多,需求研究较少。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农地多功能供需双边匹配的研究,农地多功能的形成机制、多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权衡与协同机制研究以及农地多功能尺度效应研究。研究结论:该研究成果对加强农地从物质资产到生态资产的完备性研究,实现中国农地多功能供需对接,寻求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