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600年前的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首次出航的日子。郑和当年途经的亚非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我国更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联合17个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从今年起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相似文献   

2.
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海洋的帮事.已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同样的,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说法也已根深蒂固,本文关注的是,郑和下西洋与歌伦布航海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人们平时所忽视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2004,(10):88-88
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前后出使七次,到达30多个国家.大大发展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和经贸往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加强航海知识和海洋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意,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摄影、绘画书法国际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乐之憾     
福建省长乐市是郑和航海史上的浓墨一笔,当年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就是在此停泊,等候季风来临而扬帆远航。对于现如今的长乐人来讲,郑和化品牌无疑是城市经营和经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无形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历史古迹保护和城市经营间的双赢,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钢 《港口经济》2005,(1):38-41
历史上,福建一度是蜚声中外的国际性港口大省和航运强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港,而且是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第二大港。福建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最重要集结地,福建港口在郑和航海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明代中叶以后的几百年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2005,(7):2-5
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先河,做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这18幅连环画集中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动人场面,刘重日文,金刚山、王铁成、郭军琪画《中国经贸》杂志社策划。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 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航海文化"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  相似文献   

8.
书架     
定价:$39.8元郑浩何明礼著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凤凰卫视组织了专人驾驶帆船重走当年郑和路线。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 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郑和当年所经国家和地区的有趣风土人情、郑和遗迹,以及航海过程中经历的重重艰难险阻。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道》2010,(10):36-37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一次划时代意义的航海。东方是郑和下西洋,西方是哥伦布的横渡大西西洋。海海上交通的开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航海海能力则则彰显了该国的实力与地地位。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2012,(32):20-22
当你带着"大航海"的憧憬翻开历史的记忆时,多少会有些感慨,航海也许并不如史书上或游戏中所描述的那样浪漫,然而,占据这个星球表面70%面积的海洋依旧有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无畏的航海者……中国的航海勇士——郑和600年前,郑和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承载着大明帝国皇帝的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第一次向远洋发起冲击的决心,更承载着一个文明古国的一段辉煌历史。1405年之后的28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是有大量中国商人参加的、与东南亚和南亚土著居民关系极其密切的,对世界古代社会影响巨大的文化汇集之所。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中国明朝政府企图取代民间.直接经营海上丝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远航之迷     
600年后重新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密切联系现实需要的史学研究工作。因为郑和所开辟的航线,不仅是沟通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地域。而且是实现了以贸易为首要目标的文化交流。只有当我们汲取无数经验教训。确立了坚持市场经济观念.并且不断接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一体化目标.才能够体会到郑和所开辟的事业.实在具有“无以过之”的价值。为在今后发展中国经贸事业的工作中继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邀丝路文化专家黄新亚先生围绕郑和下西洋问题作系列专论,更希望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一历史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游艇不仅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更象征着对事业与生活游刃有余的把握,以及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风烟俱净,水天一色,远离尘嚣。亲近自然,优雅中不乏刺激。当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便开始了对这个最初家园的怀念。在我们不断沉淀陆地文化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亲近和探索。六百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以航海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今天,我们驾着游艇劈风斩浪,望海天之浩瀚苍茫,驶向那浩瀚纯净的深蓝世界。  相似文献   

14.
600年前,一桩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发生了——郑和七下西洋。七下西洋的始发地,就是今天江苏太仓的刘家港。  相似文献   

15.
在1984年的一篇社论中,《华盛顿邮报》称,如果终止对外太空的探索,无疑相当于中国人在郑和时代终止航海的冒险。“神舟四号”重新点燃了中国人探索外界的热情吗?“就像在太空里乘坐公共汽车”,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这样预测可能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将于2003年或2004年发射的神州5号有望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完成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陈正华 《港口经济》2011,(10):58-59
今年航海日主题是“兴海护海,舟行天下”,并将中国引航员论坛列为航海日系列活动。这既表明国家对发展海洋经济和航海的重视,也表明中国航海界对引航业的重视和期许。舟行天下,引航先行,兴海护海,责任重大。今年引航论坛的主题是:“让中国与世界因海洋而相近,因引航更紧密”。通过论坛这一形式搭建引航员交流平台,汇集全国引航职工代表与港航界领导、专家学者,研讨引航理论、切磋引航难题、交流引航经验,从而推进引航理论知识和引航实操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通过论坛宣传航海,宣传引航,使大家了解引航,支持引航。这对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引航队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1984年的一篇社论中,《华盛顿邮报》称,如果终止对外太空的探索,无疑相当于中国人在郑和时代终止航海的冒险。“神舟四号”重新点燃了中国人探索外界的热情吗?“就像在太空里乘坐公共汽车”,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这样预测可能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将于2003年或2004年发射的神州5号有望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完成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刘重日 《中国经贸》2004,(12):82-82
郑和死后不久短命的宣宗皇帝在位不到十年便”驾崩”了.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天顺年间.也曾想派人再“下西洋”.被朝臣们阻拦了.没能如愿。到他儿子宪宗时,于成化九年(1473年).意欲重下西洋向兵部调阅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三日不得”兵部尚书项忠慌忙追问库吏回答是“丢失了”。  相似文献   

19.
明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和沿海国家的海上交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使团与海上各国的文化传播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海上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和平之旅,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1世纪,我们重振中华海运强国、海洋强国的雄风,谱写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睦邻友好、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应当和世界人民一起积极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伟大功绩明朝规模庞大的郑和船队,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七次下西洋,战胜了"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