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以及开展生命教育迫切性的研究,认为体育在生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是生命教育的生物学基础、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重点,体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生命活力,是人的身体存在着生命体征,并展现旺盛的体能。对于生命活力的探讨,是人类生存、健康、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的迫切要求;生命活力来源于酶和营养素的结合物,酶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体能对人身执行防御、修复、调节、保护的任务,生命活力由体能展现和保持;生命活力决定人的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保护生命活力就要铸造人身健康的四大基石,节约体能,珍爱和善待生命。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丰富而深刻。沈从文对现代都市颓废灵魂的疗救,对乡村生命形态停滞的隐忧,对现代性后果的救赎和对民族灵魂的重铸。以及其在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的艰苦探索,都鲜睨地体现了他生命意识的终极旨归和其丰厚而深邃的思想意义.这必将给现代以及将来的人们以广阔而悠远的生命启迪。  相似文献   

4.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倡导“活在当下,活得有意义”是当代高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应用的风生水起,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表达、输送以及心理、价值判断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使得大学生生命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难免受到冲击。本文旨在从生命观教育的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行为和生命意志四个要素入手,探寻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生命现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生命教育,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性、前瞻性等基本特征,分析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品味教育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诉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搭建生命教育主平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开拓生命教育主渠道;以新媒体教育为基点,拓展生命教育新空间;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强化生命体验教育;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探索生命教育长效机制,使生命教育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赵恺 《新智慧》2008,(3):I0001
与其说热爱生命,不如说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时间。如同一个人不可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因为第二次打湿鞋子的流水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流水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建安时代是中国文人生命意识高度自觉与高扬的时代,建安文人的生命意识空前浓重。在建安文人所呈现的生命意识里,体现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表现为: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关注和热爱;肯定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建功立业,重建太平盛世;张扬个性,以人为本,充满着对生命的关切与同情,抒写自己丰富复杂而又微妙细腻的情感,并将个人的生命感伤融入到对人民的生命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8.
因为有生命,他们成长,成长了却不一定就有果实。成长本身比收获更为重要。坚守生命成长的使命和承诺,收获的季节才会在前面守候。[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知识传授占据了当今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显然已经成为了职业准备教育,人们过度夸大了职业工作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内容等问题上探索新途径,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人个体生命中内在的潜能和创造的天性,实现人生命的意义,促进人生命的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的培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构建。尊重教育主体,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并使之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命法学的科学内核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法学的核心是生命关系的法律调节理论。现代生命法学用以调整生命科学的社会关系,涉及人的生存权和死亡权的界定与认可,以及对生死权利享用的保护与制约。生命法学创设的宗旨与实质内涵,就是要保障生死权利的下沉使用和合法享用,发挥其调整职能,建立和完善制约机制,制止和处罚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生命化外语教学以“生命化教育”为基础,遵循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和知识传授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能,关注生命体验,拓展生命意义,旨在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相似文献   

12.
孔子终生致力于复兴东周,其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周游列国而“遭遇隐者”时尤为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13.
用“生命美学”界定方东美的美学思想并不合适,因为方东美美学思想中的生命内涵乃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性存在,不同于伯格森把生命当成一种物质。这个生命的情感内涵不是伯格森哲学中的本能或者冲动,而是一种超越性的、非感性的同情论的爱之情感。中国人这样的宇宙观使得现实具有了审美意味,审美世界并不在现实世界之外,审美与现实乃是合一的。如此,也就解决了科学与人生观争执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把方东美美学思想界定为“人生论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坛上,萧红是一位极具特色的天才作家。她短暂而苦难的一生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凭借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作家认真地观照自己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生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整个人类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课题,二者密不可分。调查显示,进一步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十分必要。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强调生命体验式教学;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丰富的生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在人生经历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对自己的过去——个人的生活道路与情感历程,所作的一次认真的回顾与清理。作者以女性个人言说的方式,通过鲜活生动的自我生命历程的细致书写,探寻了女性知识者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而又可靠的知识分子心灵档案,为小说史留下了一部极具鲜明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杨绛在对亲人的怀念与追思中,用自己对生命和亲人的理解和阐释,给予人们深刻的人生启悟。理解、尊敬、爱,既是杨绛外在生活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内在精神生活的传达,是一种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莫言小说的内核是作者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生命体验是指一种生命本体状态。莫言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体验,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在描写直接体验时,他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少数用第三人称,这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直接的生命体验。在描写间接体验时,他采用亲属称谓,主人公都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等,这些人的故事是靠“我”对“家族史”的回忆而断断续续讲出来的,“我”的思绪、梦幻、神游等常常进入故事,“我”以今人的思想去反观前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刘韶 《企业家天地》2012,(12):139-140
尼采关学思想的要义是为人生而艺术,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古希腊人借助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发展而来的悲剧艺术,使人生变得壮丽,酒神精神乃至强力意志成为人的生命之本质规定,他的悲剧美学思想,体现出对生命的肯定和辩护。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生命观以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为基础,探寻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实践观的视域,去阐释和构建马克思生命观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图式,显现马克思独具特色的生命观理论。这一特色的科学理论有助于突破"非理性"生命观的窠臼、摆脱当下现代性生活的危机、指引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真善美。马克思生命观从生命意识、生命发展和生命活动三个向度拓展了生命观教育的新视野,丰富了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