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和谐民族关系对构建新疆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因素是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决定因素,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建设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城乡用地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新疆乌鲁木齐市城郊农户调查资料,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新疆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不高,在给予退出补偿的前提下愿意退出的只占39.7%;(2)由于农民对宅基地的资本价值预期较高,以及退出补偿标准缺乏弹性,大多数农民对当前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存在不满;(3)农民的从众心理和宅基地退出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农民退出宅基地缺乏动力,不合理的退出补偿政策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侯杰王汝志孙晓岭施蕾 《重庆与世界》2016,(30):20-23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深圳养老机构和130位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和访问式问卷调查,分析指出老龄人口养老选择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资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养老需求受到医疗保健、子女、环境设施等因素的制约。针对调查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拓展资金渠道、养老"时间储蓄"机制和多层次多模式养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普及率也在稳步提升。然而,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以贵州省望谟县为例展开研究,发现该地区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包括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薪酬待遇偏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不明显等。贵州省望谟县的教育改革案例具有很强代表性,对其实践路径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户行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户,因此影响其收入的因素可能存在差异.文章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族自治州13个县(市)、223个村、3000户农户2006年至2009年4年收入的微观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立农户收入的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农户资本要素禀赋中,农户生产性资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是否受过培训以及就业劳动力人数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农户生产经营结构中,种植结构和是否兼业都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非农就业却对收入有反向的影响.村庄的外部环境亦对农户收入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2.
13.
15.
16.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在全国贫困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高,且有集中的趋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主要区域,也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贫困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对农户贫困有重要影响.因此,减贫工作也必须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7.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的一种产物。农户作为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微观主体。其入股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该文以江苏省内8个区县(市)322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e模型分析论证了农户土地入股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比重、村年人均纯收入、村干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于农户土地入股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并且苏南和苏北两地农户的入股意愿也存在一定差异。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框架下,特色产业被视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驱动下,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深入剖析了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富川脐橙产业在政策支持、地理资源利用、民族文化挖掘、产业体系延展、技术创新应用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该产业同时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下、销售模式固化、劳动力资源流失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困境。针对上述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其次,加强科技研究与应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再次,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通过提高从业者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劳动力资源。最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这些建议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边疆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边境牧区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的核心内涵仍然聚焦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大难题。而生态保护措施始终通过经济行为来抒写价值表现,是以本文主题集中于经济发展,结合要素禀赋优势及牧户经营方式的转变,梳理了牧区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论题。采用指标衡量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牧户经营状况,发现产业布局区域化优势明显、牲畜品种良化率较高。但是,面临着出于草场生态保护需要,推进规模化饲养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等现代化条件不成熟的现实困境,以及经营产业化基础薄弱、商品市场化必备的畜产品供应体系不完善等深刻影响服务社会化进展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牧区现代化的途径:首先,牧户通过联营、合作社等方式向企业化和规模化转型;其次,牧户内生性提升经营能力,从畜牧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迅速过渡到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适应市场竞争;最后,通过劳动分配原则建立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的灵活机制。转型、自强、信息化发展便是推进牧区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通过优化服务和产品,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和经济效益,同时传承了乡村特色文化。通过问卷调查和付费意愿模型分析,探讨出游动机和感知价值对游客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增长知识、社交体验和创作研究是游客主要动机,显著影响其支付意愿。自然资源、公共设施、餐饮住宿和购物娱乐等感知价值因素也对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乡村自然景观、服务态度和餐饮口味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