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台湾1993~2010年的贸易数据对台海两岸信息通信科技(ICT)制造业最终产品和零部件贸易模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21世纪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点在零部件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台海两岸ICT产品产业内贸易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最终产品;进一步分析ICT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现,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均占据优势份额且呈迅速上涨趋势。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岸ICT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驱动ICT全球性生产网络发展的垂直专业分工链条的分解所导致,而ICT最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等需求性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周昕 《亚太经济》2013,(3):105-111
本文采用全世界范围内40个经济体作为总体样本,9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区域性样本,并将总体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组样本,分别对其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仍然具有区域性特征,零部件出口则更趋于全球化。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从收入等级来看,区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零部件进口方面。生产者服务进口则大大降低了中国与该收入等级零部件贸易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分析认为,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变化源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升级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技术结构演变。由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未来中国的产品内分工将更加趋于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随着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不断融入,零部件、半成品和资本品的贸易得到迅速增长,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不断提升,并且主要从事产品分工的中后期环节。另外,在同东亚地区的贸易形式上,中国表现出了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尤其是在中间品和资本品类别中。通过对GL指数建立计量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同东亚区域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科技水平差异以及经济自由度的差别,与其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并且,国家或地区经济自由度的影响作用很大,故从制度方面加快区域内部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加深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随着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的不断融入,零部件、半成品和资本品的贸易得到迅速增长,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不断提升,并且主要从事产品分工的中后期环节.另外,在同东亚地区的贸易形式上,中国表现出了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尤其是在中间品和资本品类别中.通过对GL指数建立计量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同东亚区域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科技水平差异以及经济自由度的差别,与其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并且,国家或地区经济自由度的影响作用很大,故从制度方面加快区域内部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加深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Falvey(1981)和Fukao(2003)的模型为基础,在区分制成品与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新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东亚零散化生产网络下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制成品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但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尽管FDI对我国制成品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要素禀赋和人均收入差异在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对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却不显著。这都证明了,我国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迂回贸易,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不足,有必要采取新视角或者进一步拓展传统意义上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以零部件贸易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东亚生产网络框架内,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增长。中国链接东亚区域内外的特殊地位,使其必然在发展零部件产业的同时,在生产者服务业方面也开始出现"后发"的增长态势,而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则表现为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涌现。本文利用动态Shift-Share方法,以东亚区域经济体为参照组,从产业结构效应、竞争效应以及交叉效应等角度,研究中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优势的结构性问题,即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出口优势进行结构分解研究,具体分析在中国承接外包优势中是哪些结构性因素导致了这些优势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进入2000年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承接来自区域外的生产者服务外包增长速度趋于快速发展态势,但与东亚区域内的经济体相比,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分行业的角度,当前中国生产者服务出口的主要问题仍表现为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低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国开放型贸易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该过程中网络生产行为及其引起的产品内分工竞争和承接外包模仿作用、外资注入行为及其引起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探讨了它们对最终品、中间品和研发3个部门之间的要素配置作用机制和效果。结果显示:网络生产与外商投资对提升资本要素配置具有显著的稳健性。进一步地,外资行为引起的技术创新效应对提高资本要素配置意义更为突出;网络生产引起的产品内分工竞争作用提升了所有制造业部门资本要素需求配置;但网络生产的两种作用形式对中低资本密集度部门的资本要素配置效果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10.
周昕  牛蕊 《世界经济研究》2012,(7):46-51,88,89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理论出发,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假设下,研究地理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文章选用2000~2009年中国对41个国家(地区)的零部件进口数据,通过面板引力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高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小,而来自低收入国家的零部件进口受距离影响较大。在生产网络中,距离因素对于其中各个环节存在不对称的影响。本文也由此说明低端生产环节之间的临近是东亚生产网络区位优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陈继勇  杨格 《亚太经济》2020,(2):12-20,149
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间产品贸易份额的不断增长使得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系日益加强,中日韩三国政府为防范新冠疫情扩散而采取的不同措施,在对本国工业生产与物流交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对东亚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外厂商造成一定损害。此外,作为东亚产业链重要消费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因防止疫情蔓延而采取的限制措施,也会从需求端对东亚产业链带来一定打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同时对美国却保持高额顺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及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并从雁行模式的东亚产业转移、东亚生产网络及美国需求三方面分析了该联动效应产生的原因。还探讨了差额联动的变化趋势:长期看,由于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将有所改变,差额联动效应有望减弱;短期看,差额联动效应仍将存在。
Abstract:
China has always been keeping trade deficit with East Asia,but keeping trade sur-plus with America 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proves a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trade surplus and deficit by positive analysis,and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a coupling effect can exist from three aspects:East Asian industrial transfer in flying geese model,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American demand.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trend of coupling effect:in the long run,the effect is expected to reduce since the position of China in triangular trade pattern will be changed;in the short term,the effect will still exist.  相似文献   

13.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亚生产网络发展及其与外部市场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生产网络的内在机制可以由二维分散生产理论给出一定的解释。依据该理论,作者的考察结果表明:生产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引起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相互贸易的放大效应。但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并没有使其与世界经济脱钩,特别是其出口的最终需求仍然高度依赖外部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 changes in Asia's regional and global trade linka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croec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 Europe and the USA. We first document changes in tripartite trade patterns and discuss stylized facts about East Asia's trade structure,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ole of China. China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rapidly expanding intra‐Asian trade as an assembly and production center that supplies final goods for the advanced economies. However, China's trade shares in final goods with East Asia and in parts and components with Europe and the USA are rising, suggesting that the region's production chai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business network. Empirical results from a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generally confirm increasingly mutual macr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mong East Asia, Europe and the USA. The findings suggest a future role for Asia as an important trade partner and balancing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as gained in importance across Asia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growth of Asian economies and their key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evel of IIT for 22 countries in East, Southeast, South, and Central Asia in 2003. IIT is measured as a multilateral trade-weighted index and is reported for t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oods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ctors. In addition, the determinants of IIT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obit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EAN and the high-income countries in East Asia exhibit the highest levels of IIT, followed closely by China and India. R&D spending, openness, and a higher share of manufactured exports were found to promote IIT, while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size had an adverse effect, especially for manufactured goods.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was most prominently associated with IIT across all SITC categories. Central and South Asia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IIT in primary products.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算中国大陆加入WTO以来中国大陆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以及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产品的来料比率及其贡献,本文发现,无论是在出口总量上,还是在台湾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主要产品,其对中国大陆垂直专业化的贡献程度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这表明中国大陆不断深化的开放并没有促进海峡两岸产业链的进一步深化,相反,受此前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所至,海峡两岸产业互补性垂直分工减弱。进一步采用GTAP模型模拟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各种不同场景,结果显示,通过ECFA参与中国大陆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三种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台湾来料对大陆出口垂直专业化的贡献度,有利于台湾走出在东亚分工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困境,优化海峡两岸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反之,如果中国大陆率先与其他东亚国家实现全面贸易自由化,会给两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及中国的地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的集中体现,是"美国贸易模式"与"东亚贸易模式"冲突的必然结果。迅速发展的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中国在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流向结构及贸易利得分配格局中的表现表明,中国在当前全球贸易失衡中充当了贸易模式冲突的突破口的作用,国民福利不增反减,中国应该深刻解读"东亚贸易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索更科学、优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引导世界经济向更均衡、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