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合理的高管离职与继任的决定是董事会监督职责履行的标志,更是公司治理有效的表现。然而继任高管作为企业高管团队的"新人",需要在短时期内向股东与董事会证明自身能力,建立自己在高管团队的地位。因此为了未来更有利的职业发展,继任高管在上任初期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高管变更背景,实证研究了继任高管在上任当年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结果显示在高管变更当年,企业高管变更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呈正相关。在区分继任高管来源后,本文发现在高管变更当年,外部聘任高管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呈正相关,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8年数据,对不同治理结构下高管正常变更前一、两年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董事长在正常变更前一、两年有调增利润的行为,且变更前一年的调增现象比前两年要显著,但没有证据显示总经理正常变更前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还发现,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董事长正常变更诱发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因此,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和建立外部市场高管长期声誉机制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2004和2007年发生高管变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比较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上市公司均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相比较而言,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一年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柳钢城 《财会通讯》2011,(10):119-120,148
本文从高管变更后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发,研究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发生高管变更的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的频率和幅度都显著的大于未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司。这一现象在商品和劳务类的关联交易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显示,相对于未发高管变更的公司,存在高管变更的公司的关联交易(特别是商品和劳务类的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存在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司发生高管变更与公司的业绩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公司高管变更中往往伴随着盈余管理行为。对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采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2年数据,区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类样本公司,就高管变更因素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管变更导致公司投资效率下降;高管非常规变更与公司投资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过度投资的样本中,随着总经理任职期限的延长,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变得更严重;高管人员内部继任与公司的投资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可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2004年至2007年期间发生高管变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薪酬粘性表征上市公司高管在企业财富分配中偏离公司业绩攫取私人收益的程度,探讨存在薪酬粘性的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对公司价值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发现薪酬粘性越严重的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所引起的公司价值变动越显著,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存在薪酬粘性的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公司价值提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的证券市场监管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检验了证券市场监管规定是否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研究表明通过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规避和迎合证券市场监管规定是上市公司的长期目标,强制性会计政策的变化使得不同时期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2001年发生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的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下降,高盈利企业为了平滑盈余、大亏且当年无需扭亏的企业为借新会计制度执行之际进行“大清洗”而调减利润;高管人员变更也诱发了业绩差的上市公司进行调减利润的自发性会计程序变更。调增利润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扭亏。本文研究还证明了Fields(2001)的研究结论: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会计程序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5-2017年我国上证A股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高管变更视角下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变更会为企业带来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高管变更时的负向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题材面事件的上市公司亏损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亏损上市公司发生的重组、高管变更、盈余管理、关联方交易及政府挽救等事件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发生的题材面事件频率较高、种类较多,且对公司的价值影响较大;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相对较弱,而各类题材面事件的预期收益表现出较强的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3—2009年发生过财务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及于其拥有连锁高管的公司为样本。研究盈余管理行为在连锁高管网络中是否具有传染效应。研究表明,财务重述公司处于“传染期”的连锁高管数目越多,其盈余管理行为越有可能通过连锁高管网络进行传染。同时还发现,在与重述企业连锁的非重述企业的连锁高管网络容易被“污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良会计行为更容易在连锁高管网络间传播;当连锁高管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时,会提高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连锁高管网络进l彳亍传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会计变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调减利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8年1592家上市公司为总体样本,对34家发生调减利润自发性会计变更和249家发生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司的特征及动机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些公司进行调减利润的变更,造成与当年强制性会计变更相关性不复存在是高盈利公司平滑盈余和大亏公司的大清洗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沪深交易所除金融上市公司外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研究上市公司CEO变更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EO变更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即新上任CEO在上任初期既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也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发生非正常CEO变更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要低于正常变更的上市公司,即CEO的非正常离任对于新任CEO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和2008年证监会出台政策对增发新股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分红均提出要求。以此为背景的实证研究发现,出于迎合政策中的双重增发条件目的,上市公司获取增发资格过程中为减少现金分红而实施了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而在增发当年和增发下一年存在调增业绩的盈余管理,并运用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双重增发条件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的和行为的转化应引起投资者、分析师、审计师及政策制定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非经营性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是否会影响其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经选取200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491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说明审计师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持忽视和容忍的态度.因此,需要优化公司制度环境和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加强外部审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理性经济人假说和管理者权力理论为基础,选取我国2014~2017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高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外部董事在员工持股计划实施中对盈余管理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高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有高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公告前会进行负向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且管理层权力越大,盈余管理越显著;在区分高管类型后发现,相比于其他高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只有CFO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更为显著;外部董事的治理效应结果显示,相比于权力较小的外部董事,权力较大的外部董事对员工持股计划中的盈余管理抑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Benford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导致的每股收益数字分布,研究发现盈余数字分布符合有限记忆假说,微利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地远高于整个市场的盈余管理程度,低收益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但整个市场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已有的研究结论,可能表明我国股票市场规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张肖飞 《财会通讯》2010,(2):104-106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