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的现象.现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需求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工作.并且,这种过程一般不可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会在城市定居下来,永远告别乡村.  相似文献   

2.
毕鹏  高小红 《特区经济》2014,(4):193-194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随着城市规模的逐年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大批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劳动力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城镇就业压力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有效的调控疏导机制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报道》2014,(5):39-39
德国农村和城市在基础设施上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自然环境要优于城市,所以富人大都住在农村。这就造成了德国一个奇特的现象:农村房价不见得比城市低,有的反而比周围城市房价略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3400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被社会称之"民工潮"。据对全国6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及最新农业普查资料推算,到199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城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达3400万人。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特征及其反城市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特征是职业流动和身份转换的背离,这种特殊转移模式弱化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徒的动力,减缓了各种资源的集聚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化效应。政府应当致力于清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择业和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向城市永久性迁移,从而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徐群  徐鼎亚 《特区经济》2006,211(8):138-140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陈越 《浙江经济》2014,(20):40-41
随着县域和乡村消费升级时代到来、农村网民规模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出现网购需求、越来越多的乡村产品和服务(如农家乐)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营销,被激活的农村市场正成为电商新的蓝海。各大电商在巩固一线城市.布局二、三线城市后,已将触角伸向县域,纷纷争先抢占农村电商市场,借力县域经济打造电子商务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文明广泛传播的前提下,城市的物质文明、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因素不断向农村延伸、扩散和辐射、再生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农产业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农村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也日益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两个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农村非农产业及人口比例在不断扩张,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成长点和经济现象。但是,江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劳动力转移的这一现象,可以从江苏户籍人口和常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市,由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对于那些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高的国家而言,这种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经阶段。自近代至今,日本已走完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城镇化为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城镇化的影响。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制度等方面寻求破解的有效途径。其结果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保障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劳动力迁移量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本文从农村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分布和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两方面对此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受到歧视,一般在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扩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张宏 《乡镇经济》2009,25(4):95-98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民工潮”,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然而,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进城离乡”的流动路径发生梗阻,大量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城市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在何方?文章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谋生创业,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本文在宁波市海曙区“新市民”教育培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市民”教育培训的五种模式:新居民联谊会、家校联手、部门联动、典型推动、跟踪拉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经济》2010,(4):47-47
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不只是一个人口进城的问题。城镇化和工业化应该同步推进。这些人住在城市里,就是说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事工业生产、服务业,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所创造的财富要比他们在第一产业成倍、十倍、几十倍地增长。因为在农村,我们土地很少,耕地很少,用不了那么多人口。所以,城镇化的过程,从地域的角度讲,是从农村到城市,从产业角度说,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这是一个历史性、革命性、跨越时代的大变革,在全世界也是空前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文章以"四川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为基础,结合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力求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又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流动费用与流动成本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造成劳动力流动自然性与人为性损耗,并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