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聪 《农家之友》2009,(6):72-73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对林业的主导需要,林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从事维护国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其中纵深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生态恢复和提高生态林经济效益中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浩鹏 《农家之友》2009,(16):15-16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借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它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孟津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亟待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4.
徐广伟  邹琦 《水利经济》2000,18(1):15-19
1 从生态农业到可持续农业关于生态农业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内涵的农业生产形态,它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它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并把生态学作为新经济学的基础,认为经济与生态密不可分,生态破坏了,经济也必然受到损失。正是在这个新的经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态农业概念。所谓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的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渔的比例,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其涵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  相似文献   

5.
目前,正值贵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富民兴黔”战略贯彻实施阶段。但是,由于贵州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技术经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环境恶化等已成为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全社会走可持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一些法律观念、法律原则重新加以探讨、修正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行,生态安全。阐述了黑龙江 中持续发展的主要经济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绿色化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蓉 《农村经济》2003,(4):13-15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及人口与资源需求的急剧膨胀 ,来自环境的压力越发沉重 ,环境的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2 0世纪 70年代 ,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浩大的绿色革命。它从经济到政治 ,从观念到行为 ,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当今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2 1世纪人类的共同选择。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将成为 2 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流 ,产业绿色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产业绿色化的内涵在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部分。农业的持续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因素,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可持续农业,使农业生产能永远延续下去,满足人们世世代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含了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三个方面的内容。1991年联合国粮…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调控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耕地生态功能的退化使得我国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战略实施的调控机制全面设计,提出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目标实现的规划、市场、计划和制度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喜  徐明 《水利经济》2008,26(5):69-71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及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从系统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系统、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3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应用系统理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准则。同样,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指导着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林业。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恶化,直接关系到林产品的供给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借鉴"生态足迹法",并结合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哈尔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前提的生态环境,却呈现出退化甚至恶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我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0%。严峻的客观现实表明,要在21世纪初彻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从传统的以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目标为主的战略转到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就农业而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种审视──访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杰本刊记者汪冬莲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将给您一个全新的概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世界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环境资源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衰竭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环境审计作为保护环境资源的有力手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世纪的觉醒中.包括农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产生了飞跃,发生了质变,即由传统的经济、社会与生志环境等“三维分离”的非可持续发展观转变为“三维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现;逐步建立起“三维复合系统”的内部协调关系: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从而圆“绿色之梦”,开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这是涉过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沉重代价而换得的,的确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杨玲 《中国土地》2005,(2):35-37
耕地资源生态利用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合理地开发、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以保障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环境恶化;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疆生态自然环境问题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现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总体上遵循如下原则: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原则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西部地区国土地面积就数量而言,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如西北地区有500多万公顷的沙漠和1500万公顷的荒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