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省耕地潜力分析及供需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基于对湖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湖北省的耕地面积进行潜力分析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耕地远景全部供给潜力是544.18万hm^2,2010年时的实际供给潜力约为476.06万hm^2;在湖北省2010年外调粮食300万t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2010年的耕地需求总量应为508.33万hm^2,超过2002年482.53万hm^2的耕地面积现状;相较于2010年当时的供给潜力而言,其缺口可达32.27万hm^2;2010年时若湖北省只满足自身粮食供给不再外调粮食,则其耕地需求量应为473.14万hm^2,耕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
贵州耕地资源的利用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问题更为重要。 贵州省的耕地状况十分严峻,人均仅有0.8亩,低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4.7亩的水平。从耕地质量上来看更是让人担忧。根据贵州师大地理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完成的全省地表自然形态面积量测分析研究资料显示: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800米以下的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4%;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92.5%,山间平坝面积仅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喀斯特出露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德县四个镇十个村十年来耕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分析了耕地锐减现象及其原因,探讨了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入世对广东省耕地保护的影响,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呼唤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6~2003年全国净减耕地数量为670.4万hm^2,年均净减少95.77万hm^2。为此,应探讨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确定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改善目标以及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并对不同时期的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各地方、各层次主体的实际行动目标。通过重建耕地价格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耕地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为此,要特殊保护一级基本农田,要改进基本农田损失补偿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保护的技术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我国加入WTO后,仍要坚持保护耕地;阐述了我国耕资源变化趋势及特点,2030年内对耕地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保护耕地的5项对策。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15年来的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机理进行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此得出合肥市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制度因素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合肥市保护耕地资源的具体对策,即要完善耕地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严格耕地资源资产化管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积极推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开平市城镇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前景与矛盾,在对区域内集约节约用地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用地挖潜,集约节约用地,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措施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针对近年来耕地保护工作的运行效果不理想,落实成效与期望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现状,论文从地方政府开展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从耕地占卜质量不平衡、耕地保护主体无动力、耕地保护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耕地保护工作技术支撑不到位、耕地保护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不完善以及耕地管理相关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角度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对策,为今后的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影响我国耕地有效保护的诸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对耕地施行切实有效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针对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耕地有效保护的相关因素,并从宣传教育、政策法规、经济机制、产权制度、土地市场、资金投入、科技工作和用地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水资源供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祖光 《水利经济》2005,23(3):47-49
阐述海南省水资源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并针对水资源供需中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用水效率不高,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大等问题,提出保障水资源供需的战略措施,即建立新型水资源价值体系、水资源供需保障体系、水资源供需集团化与规模化经营体系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耕地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耕地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因素,总结了全省耕地质量的特点,优势,劣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耕地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耕地撂荒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原因,并针对当前耕地撂荒管理上的问题,提出了杜绝和抑制耕地撂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耕地面积占河南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5. 5%,是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文章研究中原区的耕地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促进中原区耕地保护提供借鉴。[方法]该研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比较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当前中原区耕地数量分布、耕地质量等耕地资源状况,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确权等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原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未来耕地面积减少之势难逆转;耕地保护力度不够,非法占用耕地问题时有发生;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难度加大;耕地重用轻管问题仍然突出,农田质量较低;耕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结论]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了强化耕地管护,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强化耕地建设,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创新土地管理与保护机制等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不只是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耕地这种强烈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耕地保护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在深入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要求,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的耕地保护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自上而下"、"激励主体"两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不同模式政策执行效果有显著差异。耕地保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中央政府保护耕地的政策目标不能得到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的主体——农户的基本利益也不能满足,耕地质量的隐形下降与保护效果的明显欠佳。这些现象都表明需要客观评价不同模式的耕地保护政策。河北是农业大省,唐山市是其经济发达、耕地保护任务艰巨的典型地区。根据唐山市典型农村356家农户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和资料,选取评价指标和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自上而下"、"激励主体"两种不同模式的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激励主体"的耕地保护模式在执行效果上显著优于"自上而下"的耕地保护模式。研究结论表明需要从"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向以经济激励为核心"激励主体"的市场模式转变,这对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未来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经济发展,耕地的非农占用也将增大。科学地预测未来耕地非农占用数量对于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耕地保护对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分析,总结耕地占用的规律性特征,推算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非农劳力转移与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关系,从交通占地、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发展三个途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耕地非农占用数量大致在2.76亿亩,并初步提出了未来节约耕地非农占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耕地保有量分析和保护对策研究——以山东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该文以山东青岛市为例,探讨了确定规划期耕地保有量的方法,进行了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耕地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然后从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4个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20.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生产要素,我国是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农业大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19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之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屡遭破坏,土壤流失惊人,人均占有耕地越来越少,以至发展到今天,全国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有436个县甚至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是我们挡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