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权"市场结构"、最优负债和非效率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代理成本包括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反映在企业投资决策上,经理为最大化私人利益存在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通过关联方投资的"掘隧道"行为侵占小股东利益.文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股权集中程度、监督成本与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认为在完全竞争股权结构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只要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监督才有效率而且监督成本与股权集中程度成反比关系,达到一定股权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垄断性股权结构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文章认为应该适度分散国有股权,鼓励具有有效监督动机的股权适度集中以降低整体代理成本,股东引入最佳负债水平同样也能降低经理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现金股利可以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伴随着公司代理问题从股权高度分散时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发展到股权集中时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现金股利代理理论也经历了从现金股利代理成本理论到利益侵占假说的演化过程.Roseff(1982)第一个将代理成本引入现金股利理论,然后由Easterbrook(1984)确立代理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而Jensen(1986)用自由现金流量解释了现金股利的代理成本理论,使其更具有可实证性;最后,由La Porta(1998,1999,2000)等人发展成为在股权集中背景下的利益侵占假说.  相似文献   

3.
冯根福 《经济研究》2004,39(12):16-25
本文认为西方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 ,主要是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 ,不适合作为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本文针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在已有的单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和构建了一种新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本文的分析表明 ,对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言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力更强 ,更有利于实现降低这类公司的双重代理成本和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本文还依据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初步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基于代理理论和公司战略理论,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4—2007年面板数据,采用分层回归方法,研究CEO兼职和公司治理与多元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双重身份与多元化正相关,公司治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降低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董事会独立性没有强化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董事会股权与CEO兼职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股权分散和股权集中情形下,双层代理和大股东控制问题是如何影响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分析表明,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都会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6.
金字塔控制是为成员企业创造价值还是毁损价值,取决于它在缓解市场摩擦方面的优势与固有代理问题劣势间权衡的结果.由于金字塔企业兼有股权分散结构和股权集中结构的特点,因此企业内同时存在利益侵占(隧道挖掘)和利益分歧(非效率投资)两类代理问题.在对这两类代理问题的治理实践中,法律与投资者保护、股权制衡和债务融资是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权收益主要是指股权分散时公司经理和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从全球范围内看都是比较集中的,由此引发的代理冲突及其控制权收益就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如何衡量控制权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约束和控制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代理成本问题。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经营者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Ⅰ;在股权高度集中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Ⅱ。影响代理成本Ⅱ的基本因素主要是三项:(1)股权集中程度;(2)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3)经营者与大股东关系状况。公司在某特定阶段上代理成本Ⅱ的大小,就是这三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股权高度集中情形下的代理成本Ⅱ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民营企业,则一般会对公司实施严密控…  相似文献   

9.
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淑斌 《经济师》2004,(7):132-132
中外合资企业双方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 ,以及双方合作目标存在的一定差异 ,使得合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既受到国外母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 ,又受到中国经济环境的制约 ,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特性 :股权相对集中 ,以法人持股为主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内部监督功能削弱 ;对控制权的争夺始终存在 ;适应国情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注意到伴随《指导意见》和股权分置改革而来的政策性扰动对大股东制衡行为的影响,文章选择2000-2008年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从第二类代理问题出发,细致刻画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间的制衡行为,并讨论前两大股东的勾结行为,研究大股东制衡机制对董事会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勇福 《当代经济》2006,(19):54-55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代理成本问题.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经营者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Ⅰ;在股权高度集中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Ⅱ.影响代理成本Ⅱ的基本因素主要是三项:(1)股权集中程度;(2)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3)经营者与大股东关系状况.公司在某特定阶段上代理成本Ⅱ的大小,就是这三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郝际贵 《现代财经》2007,27(11):31-34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面临的主要治理问题是,如何解决股权分散后,有效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商业银行代理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合谋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目前经济学和财务学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为股权高度分散而导致的管理层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比如Berle和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以及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等等,这为“第一类代理问题”——管理层如何保护不是所有者的股东的利益,而是怎么去为自己谋福利——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曾庆生  陈信元 《财经研究》2006,32(2):106-117
文章采用相对管理费用作为权益代理成本的代理变量,以1999~2002年上市公司为对象,检验了两种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大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经营者代理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在国家控股公司与非国家控股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公司权益代理成本几乎没有影响;相反,终极控股权性质对权益代理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即无论是否考虑董事会独立性的影响,国家控股公司的代理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并且,在国家控股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权益代理成本越高。此外,文章还发现,国家控股方式影响了公司权益代理成本,国资部门控股公司代理成本显著高于其他的国家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5.
郑再福 《现代财经》2002,22(10):41-48
不同代理形态公司间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确实会有所影响,即在经营力、成长力及生产能力方面,实施代理制度公司显著优于未实施代理制度公司,但是在安定力上则显现相反的现象,也就是未实施代理制度公司优于实施代理制度公司,而获益力方面,此两类代理形态之公司无显著性差异存在。至于有关股权集中或分散法规条文彼此间冲突问题,经研究认为,宜应配合企业规模成长而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6.
按照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所提出的观点,结合我国上市的公司特殊的制度背景,考察了股权集中度、激励机制、破产风险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程度较高的公司比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资产负债率更低,管理者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司视角的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利用世界银行的调查问卷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基于公司视角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基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且在不同行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投资者保护的二级指标"独立性"和"经理责任"分别与董事会规模显著正相关,表明加强董事会建设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的投资者保护效果;二级指标"公平性"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表明股权集中不利于公司治理对全体股东的公平对待。实证分析同时提供了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相反证据,一方面表明投资者保护(表现为公平性指标)有利于促进公司绩效(表现为托宾Q值)提高,另一方面表明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短期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复杂影响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应增加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已有文献的回顾表明,大多数研究认为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责任大股东能够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在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由此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股份全流通和股权的逐步分散化.这些变化在根本上有利于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和提升绩效,但是具体效果还取决于法律对股东利益保护、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制度性因素,并且对不同行业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股份全流通虽然能抑制"控股大股东控制"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原有责任股东快速退出和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可能引发新的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损害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控制权包含两个层面:股东会层面表决权和董事会层面实际控制权。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具有两层含义:所有权与表决权分离,以及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分离。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指全体股东所有权与管理层实际控制权分离。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多数股权所有者或少数股权控制者的表决权大于所有权,其所有权与实际控制权结合;对于几乎所有的少数股权所有者,其所有权与表决权和实际控制权几乎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20.
大量研究从企业业绩指标的特征、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公司治理以及面临的管制环境等层面解释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西方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经理权力论",认为在经理薪酬制定中存在管理者壁垒.这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大股东作为实际控制人的背景存在差异,研究经理人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应该结合我国企业的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董事会等治理特征,会计盈余等业绩度量特征、政府干预和薪酬管制等现实问题对我国经理报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预期能够在"大股东控制"的代理冲突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