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应军 《西部大开发》2009,(12):139-139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情感的表现的统一,因而每部作品都打上了客观现实与主观个性的烙印。语文教学就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一方面,它受教师和学生个体人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不能直接告诉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所以,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个性化教学的过程。只有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才能营造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2.
邓华书 《魅力中国》2013,(5):220-220
高中语文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过,只是一味的讲解,未免有些枯燥。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学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是用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一直都比较重视探索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其中,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素养,激发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培养策略,加强古代、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综合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钱海欧 《魅力中国》2010,(34):209-209
爱情为什么要教出口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与学生谈论爱情这个实际话题文学作品应该怎样多角度开发其对学生爱情观的引导价值,本文对初中语文中的几篇课文出发,分析了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爱情观的形成承担更多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欣 《魅力中国》2011,(20):269-269
近年来,对话已成为时代的主弦律,在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对话”成为课程改革的主题词。它的引进与借鉴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空间。课改至今对话理论己逐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本文就是立足于对话理论之根基,把对话理论作了概述和解析,进一步讨论对话理论和语文文学作品解读的关系及其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应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课标的到来,高中语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阅读学习慢慢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作为高中生,扩展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涵养,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就从高中生角度,对修辞学视野下阅读文学作品的特征、高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文本主体和意义(或主题)多元就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多元解读,指阅读同样的文学作品,由于学生不同或同一学生处境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生活感受、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引发不同的心灵震撼、引起不同的联想和启迪、建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8.
赵毅 《魅力中国》2010,(7):149-149
高中语文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学生应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高中语文新教材也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占60%以上。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就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的鉴赏性阅读能力的策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往往不重视课文导入,或者只是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占平 《魅力中国》2011,(9):136-136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康晓民 《魅力中国》2014,(4):266-266
当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情感的教育地位大大提升,而人文教育本身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我们应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综合概括来说教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包括形式之美,形象之荑,风格之美,主要三种形式。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从而获得一种不可言语的精神享受,还可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升华。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育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生活,思想相对比,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与道德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的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变为新人。  相似文献   

12.
王辉 《魅力中国》2014,(5):240-240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文学素养,所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是学好语文了。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文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张华  刘雪冬 《理论观察》2003,(1):103-104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鉴定赏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判断和创造能力,以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克光 《魅力中国》2014,(21):203-203
中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语文教师要有跨学科教学的意识,熟悉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知道语文的那些课与某个学科的哪些课之间有关联,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学习的成果学习语文,或者利用语文学科的学习成果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燕 《魅力中国》2011,(10):121-12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生动的语言具有启示性,它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美、品味生活的精彩,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它的这种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讲清文章的"理",又要讲清文章的"情".也就是要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流动起来,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我们高职语文使用的教材中,有着不少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20.
次仁元丁 《魅力中国》2014,(12):213-213
语文教学开展新课标,更注重加强人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而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要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再者,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道德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都意味着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也体现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价值。如今的语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需要我们把传授语文知识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