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而且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对其合理开发和保护至关重要。文章从效用价值论角度,论证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还运用供求曲线来解释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最后的结论表明: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对其开采利用必须支付一定的价格。而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则是由市场上对该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资源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比较了已有的几种自然资源价值观后,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应该从社会生态经济再生产的角度,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劳动价值理论来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再生产其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论可持续发展前景下的自然资源价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才开始有所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问题又困扰着人们,现有的价值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新。自然资源资本的价值的量决定于再生产该资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社会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价值。自然资源资本的价值的质决定于该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效用,其价值具有内在性,确立自然资源有价值的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能够促进人们将经济目标人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变为追求资源生产率,能够促进现存在商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促进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后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即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稀缺二元性指出,从客体内部的相对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与社会资源的绝对稀缺;从主客体对应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客体商品的相对稀缺与消费者主体可支配时间的绝对稀缺.制度价值论指出,制度是价值产生的源泉,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手段,效用是价值表现的形式.制度构建了结构化价值空间,决定了价值属性、价值维度和度量方法.本文分析了制度输出与价值掠夺的关系,指出货币非中性原理,以及货币信用的制度基础.本文认为制度输出与降维战略是新兴大国构建国际秩序与利益格局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灭失假定的思想实验进行论证.作为例证,本文指出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对他人财富的间接占有,是进行跨国价值掠夺的战略工具.最后针对经济改革的评测方法,提出了价值空间的外围求和测度与多维容积测度.  相似文献   

5.
冯飞 《经济论坛》2005,(9):24-26
自然资源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牵涉到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资源系统、社会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人类的作用下进行再生产活动,同时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区域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劳动耗费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对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理论综合向国成自17世纪以来,在经济价值理论上,纷陈杂说,出现了诸如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均衡价格论、“创新”价值论、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学说,但真正构成经济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经济现阶段研究新进展贲克平周宝英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1992年10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热烈研讨,现将该会上的主要学术观点分述如下:1我国生态经济学发展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1.1关于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使多数人认识到“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2)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经济学的错误导向致使人类在自然界造成了大笔大笔的“赤字财政”;认识到自然资源同其它任何产品一样是人类最必不可少的资产,而这一资产并非是取之不尽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对立的,必须由“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协调发展”。(3)拓宽了生产、消费、交换及价值的范畴,使它们由狭窄的纯“经济”术语演变成“生态经济”术语,从而初步表明了生产的广泛性、消费的多样性、交换的复杂性以及价值的多向性,由此更新了人们的生产观、需求观以及价值观。(4)将再生产概念扩展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由此将经济平衡思想上升到生态经济平  相似文献   

8.
一、人力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开发与利用的成本、配置的效用最大化等共性外,还有其特殊的经济学特征。 1.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阐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人力(劳动者)是主动的,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等物质资料是被动的,它们的价值补偿必须通过人力的能动作用(劳动过程)来实现,并使价值增殖,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环境资源(光、水、热、气、土、肥等)和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工具、资金等),通过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使植物、动物群体的自然再生产转化为农产品的经济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论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解析,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顺应了自然法发展规律,也符合客观环境的具体要求,它是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两者有效结合的产物。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包括一般的生产劳动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再生产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个方面。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不离分的,农业经济再生产指导着自然再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而自然再生产随着经济再生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沿海滩涂开发作生态经济学研究,是整个对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研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滩涂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以期全面实现滩涂开发目标。一、为什么要作生态经济学研究? 滩涂开发形成的经济实体是由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而成的,其生产力包括由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规律直接决定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由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条件和自然生态规津直接决定的自然生产力。正是由这“两个生产力”的交互作用构成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9世纪,就深刻阐述了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发展关系,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指人通过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占有自然,使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因此.必须将经济扩大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婧 《经济论坛》2011,(9):222-224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内多种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两个角度对价值的本质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种价值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劳动价值论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社会必要劳动量难以计量;二是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倍加比例难以准确确定;三是无法解释自然产品为何也具有价值、价格;四是存在价值归属上的理论悖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不能全盘否定,但资本、土地不能“创造”价值,只能“生成”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正确的;应当正确看待用效用衡量商品价值;事实上,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不能认为马克思可能不批判“斯密教条” ,因为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没有确认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不是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有失误 ,才批判“斯密教条”。  相似文献   

16.
国际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对一国内部的商品价值问题是适用的,对国际上的商品价值也是适用的。马克思对国际价值的论述并不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国际价值量的决定问题。我们要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不断加深对国际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成熟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这对于定量化研究自然资源价值和价格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本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价值哲学中关于价值本质的定义,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修正,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修正后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是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8.
资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用来满足欲望的物品以及用来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视为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实际上,资源稀缺性是一条普遍法则,不仅西方国家存在着资源稀缺性问题,而且我国同样也存在着这一问题。正确认识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有利于我们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观,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联合生产系统中存在负的劳动价值的假说,由斯蒂德曼提出而被霍奇森所沿袭,该假说的提出是基于对马克思的价值范畴的误解,因而是一个伪命题.霍奇森基于斯威齐的价值二重性分析建构的“新价值”范畴,混淆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霍奇森量的价值决定论根源于“斯密教条”,实质是庸俗的生产费用论与供求价值论的折衷.霍奇森试图把凯恩斯主义的货币论引入斯拉法体系,以使斯拉法体系货币化和动态化,但却忽视了“货币”、“资本”与作为实物量体系的斯拉法体系的不可兼容性.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本质上是简单再生产体系,不能揭示社会资本运动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总之,霍奇森企图以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超越并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建构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努力注定是徒劳.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质、限制因素、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动态,揭示其深层内蕴及运行机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确保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是需要我们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不断探讨研究的主题。 一、农业发展的实质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农业发展是其交织在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下的延伸和扩展,随着这种延伸和扩展的渗透,众多元素涉入其间,从而形成以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为主轴,凝聚现代科技文明于一体,囊括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纵横上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