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扩大,输入性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金融稳定概念引入传统的“三元悖论”进行机制分析,发现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有利于提升金融稳定性。本文系统梳理监管机构使用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详细探究作用机制,构建政策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跨境资本流动降低输入性金融风险,缓解外部风险对国内风险的传导。拓展研究表明,政策对于控制外汇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最好,股票和债券市场次之;仅针对外汇跨境流动的政策工具效果好于仅针对人民币以及同时针对外汇和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工具;数量型工具对控制股票和债券市场输入性风险效果更好,而价格型工具对外汇市场风险防范作用更强;政策对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风险的整体防控效果好于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可以强化风险防范作用。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丽娜 《资本市场》2011,(12):98-99
<正>"监管部门在应对投资者信任问题方面的工作框架应分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部门开始推进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稳步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方式,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将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现状出发,探析现行监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探析如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特征,丰富与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框架,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浪潮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演变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大要素(即分析、监管和组织框架)的相关文献,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和推动贸易便利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发了20余个应用监测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外汇局的工作效率,对完善外汇管理和维护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外汇管理政策的陆续调整,部分应用系统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系统之间功能交叉、统计口径不一致和数据资源利用率较低等.本文对如何集成各应用系统所长,实现外汇业务数据的综合利用,从而建立全口径的跨境外汇资金流动监管体系进行探析,以期对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监管的需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监管者的深刻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梳理.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对其概念、维度划分、实施主体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最后将之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保证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以此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监管体系基础上积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当前人民币外汇市场制度特征,构建了一个央行频繁干预情形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各类外汇市场参与者,即外汇指定交易银行、流动性需求者、流动性供给者以及中央银行等,在人民币汇率日内价格形成过程中的报价与交易策略。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报价与交易策略共同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本文为人民币外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当局初步打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黑匣子"。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货币政策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稳定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侧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侧重维护价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且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配合有效性和实施好经济管理,要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定位、执行和测度的兼容性,加强宏观审慎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在种类设置、使用规则、使用时机上的配合,统筹实施主体的权责设置、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策边界及国际合作,在政策目标、操作工具、组织安排、微观机制等方面促进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包括监管工具—操作目标—最终目标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利用中国2010年1月至2020年3月的数据检验监管工具对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研究发现:现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对经常账户下的跨境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影响不显著;全口径跨境融资管理对短期资本流动具有一定的影响,银行结售汇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存款准备金率等价格型监管工具虽然难以有效调控短期资本流出和流入,但对国家外汇储备增减具有重要的影响;价格型监管工具和利差对汇率具有显著影响.相关监管工具对经常账户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标影响十分有限,价格型监管工具连同汇率对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意味着,现有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监管效果有限,需要寻求和设计新的监管工具,体现宏观总量和逆周期调控的特征;日常监管应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的作用,但在资本外逃严重等非常时期,可考虑采取外汇管理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1.
蒋海  罗贵君 《经济前沿》2012,3(2):134-14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推出,国际金融监管界逐渐确立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情况,研究了我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关注点,而后在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存在宏观审慎理论认识不足、微观审慎对顺周期行为的失控及经济政策对监管效率的制约等问题。因此,应有效运用宏观审慎框架,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提高监管的整体效率特别是提高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际上的政策讨论、研究文献以及重要的经济会议都开始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金融监管问题,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的理念也开始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在整体框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进,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等。本文将提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综述,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来确定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大事件,国际石油期货的暴跌导致国内投资者蒙受严重损失.本文就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着力进行分析,指出中国银行事前缺少风险评估以及事中风险控制措施不足,通过系统分析法提出"原油宝"事件对风险管理的启示:加快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手段;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职能与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融合;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18.
陈阳 《时代经贸》2012,(6):201-20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货币政策效果优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优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并使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宏观调控框架下的核心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针对金融冲击设计的扩展工具,它是货币政策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品。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以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调了约2%,从1美元兑8.277元升至8.11元,同时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预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动,而只有成熟的外汇市场才能生成反映真实外汇需求的汇率。从当前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看,显然远不具备成熟外汇市场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流动性和真实性远远不能满足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需求。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已是迫在眉睫。发展外汇市场必须与资本账户开放、金融体制改革的阶段和步伐相一致,外汇市场的发展将受到以上边界的约束。从国际上一些国家走向弹性汇率制过程中外汇市场发展经验看,必须高度重视外汇市场投机风险带来的巨大灾难,稳妥、渐进地推进外汇市场建设,以实现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等基本功能为核心,以市场规律和商业利益为导向,兼顾微观效率和宏观稳定的协调,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协调,始终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相协调,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基于以上原则,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应该做好即期外汇市场的完善工作;其次,发展有限制的远期外汇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是人民币远期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最后,随着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再发展完全意义上的远期外汇市场,即允许投机者参与的远期外汇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