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直接对民办院校的转型和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对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找出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对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睿宇  马箫 《商》2014,(4):290-291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培养的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双师型”,是要符合本科层次教学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如何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亟待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双师型教师内部激励是摆在转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个巨大历史课题。应用型高校应该以正向激励为主、适度负激励的激励理念为指导,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入企业高层次"导师团队",实施薪酬激励、培训激励、产教融合科研激励、人事制度改革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充分激发高校教师双师双能成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本科院校"科研教学型"时代背景下,高校从教师资源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破解高校成才率低的困境,深化"双师型"教师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训"模式即成为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有效针对性的重要解决途径。本文基于高校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向、以高校与经济实体的技术合作为基础,提出了人才培养体系复合发展战略模型,强调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注重人才的多种发展途径和市场的动态需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人才培养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是高职院校竞争力高低的关键要素,纵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发现存在着很大亟待引起重视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建立科学的新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施福利工程六个方面有效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6.
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是培养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够对突发事件立即作出反应的人才。目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存在有实际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偏少,兼职教师队伍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有关问题,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探索"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把高职院校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与时俱进地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7.
王浩鹏  李文强  孟凡昌  孟超 《商》2012,(13):232-232
通过对某大连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大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发现了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的建议。抽样结果显示:大连市"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培训不足,"双师型"教师制度缺失、体制障碍、机制不活,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阶段。为此,现阶段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机制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增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创建产学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不单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普通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建设好“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针对目前本科教育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就改善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一些措施并阐述了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和建仪.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瑛  杨东辉 《北方经贸》2012,(5):186-187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并且师资来源单一,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健全培养制度,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法,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力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体制,营造适合"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林丽华  乔程 《北方经贸》2012,(11):143-144
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转轨的现实形势,给职业院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女性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女性"双师型"教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培养女性"双师型"教师,加强女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等院校发展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入手,提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并从认定标准缺失、培养途径不畅、激励措施欠佳和考核制度缺乏分析了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最后从认定标准、规模建设、制度建设、质量建设和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7)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性人才。由于机电专业具有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以要强调机电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了培养这种人才,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让教师不仅拥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水平,还应该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本文就是针对校企合作机电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品牌建设的理论,发现其内在问题,应对这种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品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围 《商场现代化》2010,(9):180-18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决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和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就是持有双职称类的教师,是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一大特色。然而,缺少专门培训、"双师型"教师认证执行力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普遍的教师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文章就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教师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其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升,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以校企合作为视角,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参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出发,对如何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进行思考,提出主要途径与举措。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建设和培养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如"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结构不合理、建设经费不足、建设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从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与制度、深度校企合作、明确奖励机制、教师终身学习几点对策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一条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着力于培养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良、专兼结合、创新稳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点,如何发展出一条合理、高效、适应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道路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试图从"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视角出发找到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误区并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但要立足于教师的职前培训,而且应该伴随教师的终身从业生涯。"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投入与综合运作的结果。通过这种合力才能促成以学校为基地,以社会需求为本位,培养出的教师既是共性化复合型人才,又有不同专业个性化的专业技术能力,从中确保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北理工学院化工类专业针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传统校企合作教育的不足,构建"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化工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突出校企合作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兼顾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成长。通过凝炼理念、强化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工程实训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强化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新型校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为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业合作教育,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