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对上市公司益佰制药计提商誉减值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DCF法)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必须关注两个关键因素:盈利预测和折现率。由于企业的盈利预测、折现率的选择等存在太多的主观估计,商誉可能会沦为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手段。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信息披露的监管,投资者必须高度关注商誉的质量以规避商誉减值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陈川 《中国商论》2020,(8):59-60
2018年受经济下行和并购业绩承诺集中到期影响,部分上市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引发业绩暴雷,股票价格随之出现大幅震荡,商誉减值频发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来应对商誉风险。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并购热潮带来的高商誉受到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越来越多报表使用者的关注,2019年许多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暴雷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商誉减值已经成为很多上市公司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章站在产业投资企业的角度,对商誉的内涵、后续计量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归纳了商誉减值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管理建议,对企业防范商誉减值风险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而导致业绩“暴雷”的事件频繁发生。通过对阅文集团并购新丽传媒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高估值并购、业绩承诺未达标、管理层可能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等都是该公司出现商誉减值风险的成因,可以通过理性评估被并购方资产、合理确定业绩承诺、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等措施来防范商誉减值风险,为后续国内企业并购中的商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许婷婷 《江苏商论》2020,(1):94-96,100
当前我国市场上的并购浪潮仍在继续,再加上监管部门对商誉减值的特别关注,使得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商誉减值的计提不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也会对外部投资者、监管机构乃至整个市场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当前市场情况,以华谊兄弟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该企业商誉减值问题的影响因素,同时将研究结果扩大至整个市场,基于企业、监管层及投资者三方给出建议,以降低我国市场上的商誉减值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的家常便饭,这固然能够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并购往往是高额商誉的产生,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以上市公司商誉的现状和减值情况为基础,对商誉减值存在的风险以及实行商誉摊销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降低商誉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不断发生的商誉暴雷事件,已成为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之一,研究梳理商誉会计相关研究成果对有效防范商誉减值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CNKI数据库2010—2019年发表的3 178篇商誉会计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对文献总量特征、机构和作者、研究方法以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厘清了我国商誉会计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商誉会计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为降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提供有益启示,为国家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4—2016年是中小创上市公司并购的高峰期,2017年和2018年已经有多家公司因商誉减值出现了业绩巨亏现象。文章首先分析中小创板块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现状及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其次基于并购的角度从商誉产生的根源上对商誉减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对于中小创板块上市公司来说,目前商誉更像是一种风险;最后提出遏制不合理并购、谨慎确认商誉等建议对策,以期降低商誉减值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并购重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上市公司累计并购商誉逐年增长,为商誉减值风险埋下了隐患。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现状,分析了上市公司高额商誉形成的原因,论述了商誉减值带来的危害,并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降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风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会计准则方面改进商誉的计量方式;对于有高溢价倾向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在财务顾问方面加强约束;为了对并购标的方产生更大的约束力并降低并购方的风险,可以通过设立分期支付方式向并购标的方支付并购价款;须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做到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经营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运用了资产定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整合管理理论,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描述分析法对商誉进行了规范研究和统计性分析。通过对商誉减值的会计规范进行横向比较,综合比较了中国、国际和美国三个不同准则体系对商誉实质的理解,并对商誉减值的最重要步骤减值测试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在商誉减值处理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其次,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统计性分析研究,并对企业的商誉减值动机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商誉减值的因素主要为合并范围的变化和计提减值准备。最后对商誉减值的处理和商誉理论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对商誉的基本含义进行概述,从商誉虚高风险、评估风险、计量风险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商誉减值风险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商誉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商誉是上市公司的重要财务信息之一,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具有重要意义,上市公司商誉频频“暴雷”,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以A股2017—2021年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为切入点,分析商誉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现状,并探讨上市公司商誉审计的风险和防范措施。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商誉的审计风险一般较高,其原因主要包括商誉确认和计量具有复杂性和主观性、管理层具有操纵商誉减值的动机、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完整等。为了降低商誉审计风险,本文提出了完善商誉相关披露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等方面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会计行为主体在准则弹性下享有一定的行为自主选择权,其会计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上市公司可能发生以盈余管理为目的的商誉减值行为。基于此,将商誉减值行为与准则弹性相联系,结合案例实际对企业商誉减值行为的合理性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进行深刻分析,并对商誉会计准则的完善及并购商誉的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对于丰富商誉减值研究视角和探寻其与准则弹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并购重组有助于上市公司在短期内提高业绩、充实经营项目,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商誉减值问题会提高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据此,本文立足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通过介绍商誉本质,分析商誉减值危害,主要探究了商誉减值问题,并提出了避免商誉减值问题的对策,希望对于保护利益相关人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A股市场存在巨额商誉,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减值风险频发,对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震荡。本文从商誉以及商誉减值的理论着手;其次分析A股上市企业巨额商誉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最后分别从监管、信息披露和会计处理的角度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梁亚停 《江苏商论》2023,(12):133-136
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趋势导致各种经济失调,由此刺激国内并购交易数量不断上升。而企业合并往往伴随着“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现象,导致上市公司的账面商誉大幅增加,商誉减值问题日益严重,大额商誉计提减值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本文介绍了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的过程、商誉以及商誉减值的形成,剖析了相关合并商誉减值的原因,解析了商誉减值对蓝帆医疗经营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2012—2016年,我国A股市场一共发生并购项目19 811起,并购总额10.8万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在A股市场上拥有商誉资产的公司超过半数,并购带来的商誉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商誉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资产。但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严重,减值风险巨大,2012—2016年,我国商誉减值金额五年内增加10倍。上市公司如何防范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减值风险,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文章以GIMC公司2017年巨额商誉减值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公司年报数据,以及各种渠道收集的关于GIMC公司并购信息的研究,分析了GIMC公司巨额商誉减值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能有效促进企业实现外延式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但是溢价并购形成的商誉却为企业埋下了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隐患。本文对天神娱乐的商誉形成以及商誉减值相关事实进行梳理,发现高额商誉的形成将有可能透支公司资产,加剧财务风险,且商誉减值将会引发严重的利润亏损。为了更好地防范商誉泡沫和商誉减值风险,笔者认为合理准确评估企业价值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A股市场商誉频频爆雷,计提了巨额的商誉减值,本文首先回顾商誉减值经济后果相关结论;其次按照商誉的确认到后续计量过程的时间顺序,逐步对各环节可能导致减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评估行业和监管机构等维度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各方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蓬勃发展,并购重组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改善经营、增厚业绩、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近五年来,国内并购重组交易频繁,商誉呈爆发式增长,然而一旦被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上市公司将面临巨额商誉减值,从而导致公司利润巨幅亏损.鉴于当前A股上市公司因溢价收购标的业绩下滑导致商誉频频暴雷的现状,本文通过阐述商誉的成因及现状,剖析商誉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