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观经济学在机能不健全的土地、劳动力和信用市场,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调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微观政策在经济增长和消除长期贫困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除长期贫困的微观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户小额信贷等。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1-2016年的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总量、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人均耕地面积、农村交通状况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减贫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交通状况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村贫困,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升具有正效应但不显著。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提出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实施差别化扶贫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减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垩 《经济科学》2020,(3):5-16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在七十多年的减贫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系统阐释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框架并总结中国减贫的一般经验,是对全球减贫理论和话语体系做出中国贡献的必经之路。基于对中国减贫实践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本文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框架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以发展为中心的政策体系、以协同为中心的工作体系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工具应用体系,并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所蕴含的特殊性与一般性进行了辩证分析。进而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一般经验提炼为强化领导、连续规划、动态瞄准、发展导向、多维协作、上下互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能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的贫困理论与减贫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世界著名的3P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国际社会为减少及消除贫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出了如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贫困指数和千年发展目标这样的有关贫困的理论及国际减贫目标。本文从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贫困理论以及减贫战略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国际社会制订减贫战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产扶贫具有重要的主体培育和增能作用。本文在多维贫困理论和测度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多维资产贫困指数,运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家庭资产贫困的特征事实和非正规金融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农村家庭资产缺乏现象较为普遍,无论是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的资产积累都不理想;农村土地与住房的资产效应太弱导致高收入家庭将财富转化为住房资产时遭受了更严重的"隐性剥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家庭收入与资产积累产生了显著的逆向分配作用,其更多地有利于中高收入家庭而不利于中低收入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减缓,由此扩大了农村中高与中低收入家庭多维资产贫困不平等程度。据此,应着手构建资产扶贫的政策体系,这对于乡村振兴及资产扶贫赋予脱贫人口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微观政策与消除长期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反贫困战略中,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效率导向原则,也就是政府在反贫困这一公共行动仅仅定位为“扶贫开发”的微观的、局部的政策,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反贫困中起着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在机能不健全的土地、劳动以及信用市场上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网络和机构在应付市场失灵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微观政策在消除长期贫困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消除长期贫困的微观政策主要包括扶贫的目标瞄准机制、卫生、教育、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小额信贷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减贫措施中,微型金融对减贫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由于微型金融尚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微型金融对贫困减缓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微型金融,充分发挥微型金融对减缓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6—2008年中国县级市减贫效应分解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雪妮  孙才志 《经济地理》2011,(6):888-894,887
提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线移动三因素减贫效应的分解方法,运用贫困增长曲线,分析1996—2008年中国四大区域县级市的经济增长模式、贫困水平和影响贫困三因素的减贫作用,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的经济属于减贫增长,其他三大区域的经济属于涓滴式增长;②东北和东部的贫困状况普遍好于中西部地区;③经济增长始终起着减少贫困的作用,收入分配差距恶化起着增加贫困的作用,而分配差距改善可起到减贫作用;④使用变动的贫困线有助于独立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优化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应该从国有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资本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定为17%~32%;第二,按照市场失灵决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产业范围;第三,国有经济规模定位要体现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加强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调整,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第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定位于按照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结合,选择适合国有企业特征和使命的国家投资比例.以决定是国家独资、国家控股还是国家参股.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脱贫攻坚"的奋斗史。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理论探索与实践逻辑的演进过程,对全面、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以来的城市化战略演变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以"小城镇战略"为主,直到"十一五"时期,相应的城市化战略才开始凸显大城市的作用并积极倡导城市群的建设.无疑.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要求我国必须选择集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应重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制度创新是城市化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以省域及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与豫西豫西南地区为四大区域,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演变过程与变化特征,描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现状,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政策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30年的发展中,大体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考察我国的科技政策。文章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这一过程中阻碍政策正确发挥作用的不足之处,并初步给出了今后科技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旨在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历史经验有: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新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应当在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我国呈现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特点。为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第三产业,以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理论反思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是许多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谷-谷”划分法,中国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978年~2003年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与“谷-谷”划分法相同的结论,同时分析了2003年中国经济是否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端这一问题,并对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估计了1988-2002年期间的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根据CHIP调查数据所绘制的贫困发生曲线表明,不论把绝对贫困线确定在哪里,在该时期内中国农村贫困都在显著下降.贫困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均显示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