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别分析了陕西省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在2006—2015年的时空转移情况,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的移动方向在时空上表现出一致性;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关中地区在未来还将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区域经济差距将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在一国内部的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实现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决定了资本自西向东的空间布局,而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自由度、资本利润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巩固了资本流动的这一特征,导致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自东向西的相反回流趋向。资本流动和劳动要素流动在空间上的错置,严重削弱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中西部劳动力工资上行压力、资本投入缺乏效率、承接地政府之间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要想提高产业转移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长,必须改善资本要素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要素流动与政府行为存在明显关联,劳动力空间流动成本和商品交易成本对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满意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而阻碍了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并引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最终不利于资本形成.另一方面,任何不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性措施,都将引起本地区企业数量的下降,并且产业转移对要素流动成本将变得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4.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相似文献   

5.
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区际发展不平衡为既定条件,探讨了在此状态下所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并比较分析了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发达地区把已经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及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流动有助于缩小区际发展差距,而劳动力流动则趋向于扩大区际发展差距。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资本流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因此,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有助于区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6.
汪浩瀚  徐建军  吕博 《经济地理》2019,39(9):129-137
以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首先测算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研发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不同要素价格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比较其地区差异。结果发现:①资源错配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客观存在,东部资本要素和研发人员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高于东部。②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类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大的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扭曲。③不同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资本要素扭曲对三大区域TFP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仅对东部地区TFP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显著性,研发劳动力要素扭曲能提升东部和中部该行业的TFP,而抑制西部地区该行业的TFP。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治理房价过度上涨,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和优化地区间要素配置已经成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房价变动、要素扭曲之间的内在机制。数值模拟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带来的地区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高以及其对资本的引致效应是造成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房价上涨抵消了异质性劳动之间的引致集聚规模效应,并诱发了要素间的替代,形成了技能集聚地区的房价上涨,劳动力技能结构提升和资本深化的内生反馈机制。实证检验发现技能型劳动力集聚会造成劳动价格的负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正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的整体价格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产生负向扭曲。而房价会造成劳动价格的正向扭曲和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最终使得要素整体价格和要素相对价格产生正向扭曲。文章的研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