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环境污染的跨区域性致使单一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协同治理已成为解决京津冀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目前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主要还处在非对称性共生治理阶段,难以满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的需要。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现实条件的分析,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应该是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模式选择,并以"共生责任目标的确定、执行及改进"和共生关系的可持续性为中心构建了对称性互惠共生治理模式下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双重身份的优势作用,实现合作社与村集体的资源互补及利益加成,提升治理水平与效率,是合作社成长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从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与政府、村集体、农户、农业企业互惠共生的视角,解析其成长模式,并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例进行了案例验证.研究发现,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通过信任、互惠等共生动力机制实现了各农村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共生,有效缓解了合作社发展中农户参与意愿不高、治理规范性差、凝聚力低等问题,促进了农户增收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加剧了城乡的分化,城市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农村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公共治理难题.农村社会要走出治理困局,就必须鼓励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本文以农村环境治理为例,构建了一个多元共治的博弈模型,说明以党委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共治不仅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通过对浙江省12个乡村的分类考察也印证了多元主体参与村治的重要性.而要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就必须完善和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同时培育农村社会现代社团组织,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创新多元共治的载体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共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到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中来,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两个相互联系的共生单元,在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城乡统筹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城乡共生单元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城乡共生界面的作用和功能;促进苏北城乡发展的对称互惠共生,从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城乡之间的对称互惠共生机制;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来优化城乡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倒逼基层政府环境治理改革,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是现实背景下的制度安排。虽然,基层政府购买农村环境治理服务能够缓解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的局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激活市场主体参与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存在缺乏制度配套与政策执行滞后,承接主体缺失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选择性承接与民众参与度低等制度困境。因此,通过加强契约监控与促进部门协作相结合,培育承接主体与完善绩效评估相结合,实行精准购买与村规民约引入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确保政策落地,推动农村环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能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媒介是共生模式的重要影响因子。从共生媒介入手,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诚信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服务的重要改革方向。借助SCP范式,引入目标管理、策略选择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过程中,参与主体与购买内容结构对不同主体策略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参与主体策略行为对最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上级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整体治理结构尚未完善,目前二元协同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损失,不同策略选择行为所导致的绩效侧重对该策略具有正反馈。据此,应通过扩充参与主体并保障其参与地位、加快专项法规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绩效评估内容等方式优化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生活垃圾三方面,其主要问题在于主体责任缺失、执行不力、生态治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内容、治理主体及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主要污染源的治理方式、治理主体参与方式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直接影响乡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环境健康,对其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政府、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是关键制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多种处理模式并存以及多元主体投入的特征明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村集体、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前,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组合式政策投入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现今我国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工作纲要,"校农结合"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创新途径,它是在"五个一批"中产生,在学校和乡村合作社、农户及购销平台多方合作的机制下营造了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共生局面,它有利于现今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也是乡村振兴第一阶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贵州大学"校农结合"模式为例,分析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以期通过分析贵州大学案例发现可仿制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