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经济不仅仅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国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新能量。基于新经济增长点概念,从供给、需求等方面阐述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通过对重庆市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SWOT分析,提出巴南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河南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发展机遇,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对于激发新动能、培育新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解释了"三新"的概念及特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新动能新经济的统计探索以及定量测度"新经济"的几个重要指数体系。从实证角度总结了近年来河南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河南新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促进全省"三新"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对深化供给侧改革和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挖掘与判断尤为重要。将系统科学、战略管理与政策分析研究思路相结合,可形成由战略政策系统、增长层级系统、要素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区域经济增长潜力预判系统,以价值链模型分析和阐述该系统的价值形成与动力机制。形成系统化思维可有效判断区域经济增长潜力,进而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和经济潜力的释放,为此应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新的努力方向。文章以协同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明确了促使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的关键性系统要素,并对系统要素的协同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还针对新经济增长点演化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不同阶段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着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产品的转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以江苏南通市合理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案例分析,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十三五"开局之年,陕西省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着力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歼灭战,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新成效,确保"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必须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新经济备受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抢占了新经济的发展先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应顺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自己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质变。中国经济结束了稳定发展的"旧常态"进入了"新常态",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理论与实践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问题产业存量的调整;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占健 《商业研究》2003,(3):43-44
新经济是一种经济。新经济中存在供给和需求。新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有自身的特点,它们的相互 作用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三倍。与此同时,由于近两年来中央坚持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货膨胀亦得到有效的抑制,今年可望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在"九五"开局良好的形势下,为了促进实现"两个转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一、决定新经济增长点的基本因素对于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解,有的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把扩大最终消费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有的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把若干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我们主张从寻求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把一些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且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供给能力的主导产业群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必须明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促进经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创业浪潮正席卷全球,发展新经济对于大庆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大庆新经济处在稳步发展阶段,离成熟阶段还有较远距离。要推动新经济发展,实现接续动能顺利转换,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发力,提高企业效率、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提出"新经济"一词以来,新经济作为一种"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新形式,备受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并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榜名列23名的宁波市,新经济及相应领域的企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但新经济企业育才及留才能力偏弱的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育才难、留人难成为令企业头疼的难题。本文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培育、人才培养、政策优化和环境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经济领域企业育才、留才能力的建议,对政府及企业的决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对于区域创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江苏省正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是江苏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梳理江苏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培育基础,并借鉴"北上杭深"助推"独角兽"企业发展的经验举措,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和经济迅猛的发展,我国新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经济环境中不断出现。众所周知的新经济已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经济的出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最为深刻。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在变幻莫测的经济新环境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新经济对企业、经济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文章对"新经济"的含义、新经济的本质进行简要分析,对比新、旧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总结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刘洁  黄瑾 《中国物价》2023,(5):44-46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培育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数据构建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PVAR模型进行测度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受技术影响较大,创新驱动是推动动能转换的主要因素,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冲击较大。江苏省应立足创新驱动,优化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从需求供给协同发力,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技术发展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在要素依赖、基础设施、企业经济活动、产业生态系统、产城人相互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一)"云网端"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传统经济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机场、港口。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产业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红漫 《中国市场》2009,(33):47-47
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优势要比房地产强得多。但是,该产业目前无序发展的现状却无助于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历史使命,盲目"看多"情绪需要适度冷却。  相似文献   

18.
跨境电子商务在壮大数字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是成为我国外贸的新增长点。现通过探讨和研究创新型跨境电商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建立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对进一步提高创新跨境型电商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和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经济"是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的。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同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和软件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20.
<正>发展新经济是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新经济"。"新经济"再度引发社会热议。深化对新经济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把握新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对适应新经济、把握新经济、引领新常态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新经济的内涵新经济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新经济的内涵都具有差异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最初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