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以来,我国以住房商品化为标志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开始启动,借助于体制转轨和房地产投资开发潜能的释放,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植下,我国房地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势头。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伴随着房屋由消费居住属性逐渐向投资属性转化和整个社会对房地产投机炒作风气的兴起,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因素。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存在局部的高档次的房屋供给  相似文献   

2.
2005年海南房地产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成交量萎缩,投资反而增加,住房出现相对过剩,因此,房地产投资和银行贷款都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应明确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按照高风险投资来管理房地产贷款,这样,不但可以分担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更可以分享房地产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统计局数据,今年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21.3%,是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房地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1998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住房消费信贷和低利率政策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双重金融支持。房地产贷款余额1998年末为3106亿元,到2003年9月末这个数值已增长到21327亿元,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一、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理论关系:国内外文献回顾自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过程中,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的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银发[1998]169号)、1999年2月下发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信贷风险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梓 《中国金融》2004,(7):55-57
近年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建设投资加速扩张,住房消费需求强劲释放,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为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3106亿元增加到2003年9月末的21327亿元;1998年至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 1998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国家有关政策不断出台的形势下,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住房金融市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省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由1998年的42.2亿元增加到2003年6月末的174.85亿元,增长3.14倍。其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房地产业是城市化的主导行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房地产投资能够拉动多个产业,住房进入市场后对消费又有一个较高带动系数,能够很好地带动投资和消费,不仅拉动经济增长及结构升级,而且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房地产贷款保持了快速增长,到2009年6月,全国房地产商业贷款余额达6.21万亿,占贷款总额的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锡盟房地产业发展回顾 (一)房地产投资逐年增大,比重不断上升。受住房体制改革政策的引导,锡盟地区房地产市场消费于1999年得到实质性的启动,当年完成房地产投资0.89亿元。随着全盟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房地产业高速发展,2008年完成投资20亿元,比2007年增长50.2%。  相似文献   

9.
银行参与房地产,使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紧密结合,是繁荣和发展房地产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深化金融改革,扩展银行服务领域,发展壮大银行自身力量的重要方面。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商品化将使我国房地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从而也将使金融业在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关系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一是房地产投资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需要银行发挥信用中介和融通资金的作用,为房地产开发经营聚集、融通资金,提供资金保证。二是房地产是价格昂贵的商品,实际住房  相似文献   

10.
引言从1998年国务院颁布23号文件伊始,房地产业发展在我国迅猛推进,尤其是2003年"18号文件"强调"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以来,城镇商品住房的发展势如破竹,从1998年到2010年的30年时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达到82亿平方米,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住房面积的三分之二,解放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截止去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然而这些住房只是满足了中等偏上收入家庭的居住和投资需求。随着房地产价格节节高涨,占我国家庭比例70%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  相似文献   

11.
一、房地产市场的疑问与错觉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从1998年国务院第四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得到迅速释放,房地产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有力地促进了房地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从198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到如今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其漫漫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历了其后一段长时期的低迷,从1998年开始又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掀起了房地产热.从2000年伊始,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在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教训中,学会如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规范市场,创建出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至今,我国房地产业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也越来越大。2002年我国GDP增长8%,其中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与间接贡献率之和达到1.9%~2.5%,标志着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经确立。与此相适应,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为我国银1999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价格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后,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3.7万家,上市公司转型从事房地产共300多家,平均从业人员132.1万人。房地产业不仅成了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成了获利最高的行业。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对地方综合财力的支撑等举足轻重,但也造成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从而出现金融资源错配、制造业投资被挤出、居民杠杆率过高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甘肃省作为欠发达省份,辖内14个市州绝大多数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整体起步较晚,市场化发育程度低,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的运行特点、存在问题等与发达省份明显不同。本文详细分析了甘肃省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下一步更好地因城施策,落实房地产业长效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1998年开始启动住房体制改革,随后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在2003年由国务院出台的《18号文件》明确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任何市场中最重要的都是价格,因此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研究的重点,是揭示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的重要方式之一。房价的波动不仅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消费水平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住房改革制度,房地产市场进入全面市场化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加重,房价的上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购房难等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8.
住房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重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发展。2007年8月23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对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加快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评估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与金融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房地产抵押业务逐年增多,从 199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年均增长超过25%,住房抵押贷款从1997年末的19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房地产业在短短十几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阶段,且房地产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种畸形发育导致邓房地产市场的无序性与不公平竞争,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以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住宅私有化程度、住宅价格商品化程度、住房消费支出度、房价收入可比度、房地产投资多样化、房地产金融自由度、房地产投资开放度、房地产市场化整体程度等指标测算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房地产市场化的区域差异,提出了不同房地产业的发展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