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03年国家开展医疗救助试点以来,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根据2011年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的调研,结合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存在救助覆盖范围窄、救助水平低、资金管理不善和制度衔接不到位等问题,医疗救助应该从农村残疾人抓起,扩大医疗救助覆盖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增强救助管理和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今年,我省将从完善救助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与支出力度、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健康贫困的视角下,认为政府对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新疆农村地区的健康与贫困的概括,着重从制度的可及性、有效性、稳定性、运行成本四个维度评估了新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在评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新疆农村医疗救助事业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与成效的基础上,本文以社会救助的权利化、福利化、绩效化为发展维度,着眼于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研究,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广西医疗救助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绩、救助的水平得到提高、救助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着诸如救助对象不够规范、救助标准偏低、救助程序复杂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广西医疗救助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广西医疗救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医疗救助是一种保障贫困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措施。现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仍然存在资金缺口大、救助病种范围小、救助方式不合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存在障碍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拓宽资金渠道、采用综合救助模式、整合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调查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看病现状困境,发现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存在资金困难,医疗救助缺乏可持续性、疾病多样性与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矛盾,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局限性设计和卫生资源不合理分配,医疗服务机构错位和服务对象缺失,农村弱势医疗救助苍白无力,政府救济金分散,医疗救助有效性降低和卫生运行成本经济成本加重,农民就医费用上升六个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从强化医疗救助的救助措施,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障体系同步,构建农村弱势群体疾病预防机制,社会政策之间有效衔接,医疗救助与合作医疗联合等问题,以及于保障措施等总的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现阶段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基本制度,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医疗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救助是国家为贫困人群建立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总的来说,医疗救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建立制度,从组织管理、资金来源、服务递送到费用支付都自成一体,与国家主体医疗保障制度平行运作;另一种是国家采取一定措施,将贫困人群纳入主体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内,使之与普通人群享有同样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对主体医疗保障制度仍不能全部覆盖的贫困人群,或者虽被覆盖但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共付部分的人群提供特别援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唐海县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救助政策、救助措施日益健全完善。目前,全县已基本构建起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法律援助、临时救助等为辅助,以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为补充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公平。  相似文献   

10.
盐城市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政策总体思路是:统筹和救助相结合,统筹为主,覆盖盲区;救助配套,突出困难群体。盐城市医疗统筹和救助相结合的新型救助制度推出以来,得到了市区居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但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医疗统筹与救助机制,还需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医疗费用分类分段分担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支出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康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罕见病医疗保障自2005年开始起步,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门诊大病、门诊慢病为基础,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特病救助、特药救助、特材救助、大额救助、超限救助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研究》2013,(3):F0003-F0003
征文背景社会救助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民生的重要防线,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层的安全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由此推动民政工作获得长足进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作为民政工作的核心业务,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顺利实现转型,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基本建  相似文献   

13.
一、切实增强支持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感 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医疗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公共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支持社会救助工作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4.
眼下,各级政府都在力推居民医保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但多数低收入居民参保后,仍无力先期垫付医疗费用,重病医疗费又居高不下,且政府救助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有病不看”“放弃治疗”的情况因此时有发生。那么,怎样才能让困难人群真正病有所医呢?近日一则相关的新闻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5.
医疗救助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贫困患者就医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社会困难群体仍游离于救助范围之外,其医疗问题得不到基本保障,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应针对当前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财政研究资料》2008,(2):32-36
社会救助体系是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其解决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而建立的救助制度,是保证制度实施和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组织网络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对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关心城乡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使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18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务风险普遍暴露。企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风险处置化解面临诸多难题,严重威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企业救助制度是现代企业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救助制度有助于提升救助效率,从而加快推进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化解。本文基于我国企业救助制度短板及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化解难题,从制定救助目标、明确救助原则、设立救助部门、优化救助模式四方面,对英国企业救助制度进行了系统性地剖析,并借鉴英国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救助制度的路径,从而更加有力地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18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务风险普遍暴露。企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风险处置化解面临诸多难题,严重威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企业救助制度是现代企业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救助制度有助于提升救助效率,从而加快推进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化解。本文基于我国企业救助制度短板及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化解难题,从制定救助目标、明确救助原则、设立救助部门、优化救助模式四方面,对英国企业救助制度进行了系统性地剖析,并借鉴英国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救助制度的路径,从而更加有力地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9.
让低收入居民病有所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他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其中,社会医疗救助对城镇低保人群起到了制度托底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低保居民很难真正“病有所医”,与此同时,相当数量低保边缘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5月,笔者对河南省周口市市本级和两个县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进行了检查和调研,对7个乡镇享受医疗救助政策的133户城镇居民和578户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走访,包括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其他困难群众。发现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比较规范,做到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但是,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