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消耗性林木资产是森林资源资产中最具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制定有别于普通资产的消耗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主要就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成本计算期、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业务的核算方法、期末计价和信息披露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田野 《财经界(学术)》2011,(10):158-158
本文通过对林业资产的综合概述,根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作者依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出该规定对林业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时结合实际影响提出了自己对林木资产会计处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林以企业形式经营成为必然。商品林企业既提供林木产品又改善生态环境,在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重要又特殊。文章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商品林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环境会计的引入以及林木资产核算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对林木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进行较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与研究了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原理,为林木资源资产评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价值,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林木资产价值核算已成为国内林业经济学和会计学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在探讨了林木资产的概念、特点与林木资产评估价值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林木资产评估四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范围,从而为开展林木资产评估活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林木生物资产是国内林业上市公司的重要资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上市公司不能在财务报告中系统准确地体现出它真实的经济价值。针对此问题,本文先解释了林木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重要性,而后选取我国证监会林业行业分类中的五家林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通过分析和探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化,构建并完善林木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就愈发显得重要。从林木资源资产的相关概念入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林木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核算方法以及体系建立,从而为开展林木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公益林生物资产生态效益会计核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瑜  章新蓉 《商业会计》2011,(15):55-56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效益应该及时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为适应这种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类别,并指出其主要功能是防护和保护环境。公益性生物资产尽管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但新会计准则只是对公益性生物资产在确认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收获与处置等方面做出了概括性规范,并未对其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经营企业的主要会计业务,尤其是生态效益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公益性林木资产为例,对公益性营林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于闯 《中国拍卖》2008,(6):24-24
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其他资产。在加快以国有林场为主的国有林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地区采取多种改革方式和不同的资产组织形式,通过拍卖、招标和挂牌出让等多种措施,用于森林资源流转处置。  相似文献   

10.
刘建国 《商场现代化》2009,(22):109-109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称"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将会给我国会计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样也给资产评估带来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分析,结合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浅析新会计准则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评估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程乙 《消费导刊》2013,(11):65-66
目前国有林场仍在执行财政部于1994年颁发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暂行)》,林木价值的体现均通过“林木资产”科目核算,自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将林木资产列入生物资产的范畴,并对其会计计量和会计处理等作了详细说明,下面就如何让生物资产准则在林场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逸飞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193-19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原有规定逐渐暴露出了不足,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新资产减值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全面规范了资产减值的计量和计提,扩人了适用范围,增加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更加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时间,避免企业操作的随意性,禁止转回减值损失,缩小利润操作空间,统一规定了计量的属性,增强了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采用经济性作为确定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从根本改变了以前计提减值准备的一些弊端,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原有规定逐渐暴露出了不足,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新资产减值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全面规范了资产减值的计量和计提,扩人了适用范围,增加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更加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时间,避免企业操作的随意性,禁止转回减值损失,缩小利润操作空间,统一规定了计量的属性,增强了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采用经济性作为确定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从根本改变了以前计提减值准备的一些弊端,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慧  黄波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20-22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遵循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剔除了会计报表中的虚假资产,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推行资产减值准备,能使企业的会计政策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快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初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在具体规定上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15.
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准确地进行计价,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2月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本文试从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阐述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企业会计准则与新税法的变化入手,从资产分类、资产计价、资产折旧、资产摊销、资产减值与资产处置等方面分析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企业会计人员加强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提供实务指导。  相似文献   

17.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所遵循的是谨慎性原则,其初衷是为了使企业会计报表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本文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演变发展入手,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即“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应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作为资产确认的侧重点,将企业的虚拟资产、不良资产、代管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之外,从而使企业的资产更具真实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关于资产减值的若干规定是新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之一。在此,本拟从企业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角度,对如何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今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企业更注重资产价值的真实完整性。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首次进行了定义,规范确认与计量的方法,对原《企业会计准则》资产的相关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对资产减值转回作出了新规定,有效规避了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本文对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