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沙 《农业经济》2016,(4):39-41
以旅游功能区规划为视角探索农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有助于树立整体规划、和谐规划、系统规划的意识。按照旅游功能区划分,尊重生态环境基本规律,建设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可分为核心空间、过渡空间、边缘空间,改变当前以核心空间为主,忽视边缘和过渡空间建设的问题,将三个空间区域紧密相连。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三大空间主体,即游客、目的地、村民及管理者。为此,我们应注重空间系统与空间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打造和谐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陕南汉江走廊区域旅游协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协作是实现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突破发展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陕南汉江走廊是典型的旅游边缘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旅游协作意义重大.实现区域旅游协作的具体举措包括: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协调机制,坚持利益共享;编制协作规划,凸显三大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坚持多元投入;立足地域特色,共塑品牌形象;培育区域中心,构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区域旅游系统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认为这一概念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然后对这一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探讨,并对各子系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最后研究了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并针对各发展阶段提出了政策重点,增强了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岛旅游地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既是海岛旅游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又是主要的资源,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影响海岛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客流的空间与季节移动,并导致传统海岛旅游目的地的萎缩。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必须及时调整海岛旅游发展的对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探究旅游者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改善海岛旅游目的地服务设施;重新进行海岛旅游规划;重视旅游主体人群的教育,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跨省旅游通道是新时期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川陕金三角旅游协作区是我国跨省旅游通道建设的重要区域。针对该区域的旅游通道设计实践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跨省旅游区空间修复理论框架的确立,解析了跨省旅游区核心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并规划了"1310"旅游线路走向方案;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带来的地理空间阻隔,实现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地理扩张与旅游资本的空间重组。研究结论将丰富和深化"旅游线路统筹"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可为其他旅游通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从地缘关系、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区域发展战略与空间联系、旅游目的地属性等方面分析并确定寿县旅游发展中的主要竞舍对象.在分析寿县与亳州市、凤阳县、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的竞合关系基础上,对寿县旅游发展的竞合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竞争的环境下旅游吸引力对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马蜂窝、同程旅游、携程网采集网络游记文本数据,采用文本挖掘和综合指数模型对河北省滨海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旅游吸引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目的地感知方面,秦皇岛以自然资源和滨海度假活动为核心形象,唐山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为核心形象,沧州以武术和杂技文化为核心形象;游客对三市的情感态度均以正面情绪为主。(2)旅游吸引物以资源型为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强,而设施与服务、旅游活动体验性吸引力较弱。(3)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显著,秦皇岛目的地吸引力最高,唐山次之,沧州最低。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忻州市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条件,从构建忻州市内区域旅游合作区、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共同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路,并提出政府参与,扫清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规划的指导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立足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的发展基础,探索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从而确立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主体功能区的独特发展定位。农业旅游近农非农、承农启工、以商带农,是促进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关联性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发展路径可重点选择建设沿黄河滩涂地都市农业产业带、开发中原地域文化风情乡村旅游、加快农业旅游产业链中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等。  相似文献   

10.
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就加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建设意义展开讨论,旨在促进区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在明确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由资源空间结构子系统和市场空间分布子系统两大要素构成基础上,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的演进阶段、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内容,最后从项目的打造、规划动线视线、协调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联动等几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编制国土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地和谐,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依据。以国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国土规划面临的形势为基础,以"四线"管控为主线,从建设安全、高效、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角度,设计了国土规划的核心指标,并测算了目标年份的期望值,有望对全国国土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并为相关空间规划和资源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规划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结果]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可以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6个区: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云南省乡村旅游实行分区规划,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域保持一致,也分为6个区域。[结论]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特点突出,全省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提高区域经济收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郊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定位、市场定位、导向定位以及效益定位等方面对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问题进行研究,指出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定位已违背森林公园的设立宗旨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城郊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与区域特色,结合森林公园的战略使命和当今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提出城郊森林公园急需改进旅游规划定位,应立足城市旅游区域,重点满足本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以社会效益为主体,秉持社会发展导向旅游规划,实现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建猫儿山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充分调查、发掘猫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本着“以保护为主 ,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就公园功能区的划分、旅游路线安排、景点、景物、服务设施、道路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研究 ,并提出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前提是编制好森林旅游规划,本文从森林旅游规划的意识,森林旅游资源调查,市场调研,森林旅游特色,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森林旅游规划队伍建设等方面就森林旅游规划的编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之后,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旅游目的地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的培育已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保定市休闲旅游开发优势与困难的分析,提出休闲旅游发展途径,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应用GIS技术依据吉林省A级以上旅游景区资源分布情况,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考虑到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首先以地市行政中心为旅游目的地,建立点的缓冲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吉林省高端旅游资源点相对于地市行政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省内主要交通干线为基轴,建立线的缓冲区,以辅助分析旅游资源点相对省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空间关系;将点线相结合,分析了吉林省内自驾车旅游的最优目的地选择和旅游线路选择以及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界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域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动态定量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研究。研究表明:(1)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整体呈现协调演进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状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2)省域间旅游发展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集效应不断加强,且高值聚集型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3)旅游发展潜力重心均在河南省内,重心转移路径总体向西方向移动,呈现明显的东北(偏北)—西南(偏南)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