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自给能力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严重短缺,“三农”对金融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但是,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结算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金融对“三农”支持乏  相似文献   

2.
常青 《投资与合作》2011,(5):183-184
随着我国社会主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充足和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公共物品单中心供给模式因资金缺乏市场有效竞争不足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与我国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相协调,构建有效、持续的农村公共物品资金供给新机制从多方面、多渠道开拓农村公共物品资金供给渠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准入壁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沛 《银行家》2007,(5):105-106
二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历经改革,但始终以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为主要思路,缺乏对农村金融的整体制度变革设计,未从根本上摆脱农村金融抑制.各种法律法规与货币政策一直对金融机构在农村领域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和市场退出等实施严格管理,并且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农村金融增量部分始终发育不足,加之农村金融产品在横向服务上基本同质,与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抑制的后果,是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无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国有金融的市场退出与非国有金融的市场进入壁垒并存,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巨大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正式金融供给主体对农业、农村发展资金支持明显不足,农村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农村资金供给机制,从而实现资金需求和信贷供给的适度均衡。  相似文献   

5.
一、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条件约束 1.体系约束:金融供给主体不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处于主体不足的状态:(1)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信社改革发展若干问题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四如 《银行家》2007,(8):108-110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一方面农村经济存在巨大增长潜力,但"三农"发展受制于金融支持不足,资金困难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中又蕴含着巨大的金融供给潜力,却不能为农村提供更有效的资金供给。全国银行机构存款资金40%左右来源于县及县以下,但真正用在县及以下的贷款不足20%。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金融中介转移到农村以外地区。不要说外源性资金,就是农村地区自身的资金潜力都不能借助于有效的金融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整个经济中存在大量流动性过剩和金融脱媒现象,而农村地区资金不足问题却十分突出。为什么会产生金融供求之间的这种反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农业资本积累不足,农村资金资源稀缺,使得农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阶段,需要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积极推动,特别是农村金融在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不可或缺。一是要助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要助力规模化农业推进;三是要助力农产品精深加工;四是要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支持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金融缺位或失位现象,如何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巨额资金需求与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从四川省眉山市农村资金供需现状出发,探索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需求具有量大、综合性、多用途的特点,现行的以农村信用社垄断经营为特征的农村融资格局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必须建立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的农村融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周立 《银行家》2012,(1):19-20
正伴随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构离农"和"资金离农"成为潮流之一,留守县域及乡村的银行分支机构越来越少,呈现出典型的金融排斥特征。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银监会于2006年底出台放宽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农户融资抵押难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下简称土地抵押贷款)政策主张,该主张是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它对盘活农村存量资金、提高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金融供给不足、贷款抵(质)押品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土地抵押贷款的规模投放.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农业经营融资难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由于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彻底化解,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包括农业政策性资金投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平凉市崆峒区中实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实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甘肃省首家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中实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来,作为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补充,对缓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变农村经济滞后局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血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资金供给不足矛盾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一些边远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金融部门如何立足实际破解难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的失衡现象,内在原因就在于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政府)的组成人员--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加强对这种自利行为的约束对策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改革现行干部评议、晋升、薪酬和问责制度;规范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物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人们关注,农村公共物品的建设和优化,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其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单一、缺位和越位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制度供给和市场监管等责任.作为贯彻执行国家农业政策的金融机构,具有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风险性等特征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理应通过资金供给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矛盾.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存在制度供给失灵、法律制度缺位、法律地位模糊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亟需政府做出制度回应,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一届总理温家宝曾提出,目前我国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村资金供给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广泛地收集了资料,结合理论和数据两方面从农村资金供给的现状,资金供给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农村资金供给这一问题,意在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海金融》2007,(3):1-1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07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农民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的农村,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供给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整个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开展的一系列信贷创新对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一些特色需求仍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与"三农"的需求很难达成一致。本文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全面分析了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