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师》2016,(8)
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对该省劳动力市场影响明显,就业数量基本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但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有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偏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稳住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均衡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结合辽宁情况,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剖析了辽宁经济振兴中城镇失业的致因,并从劳动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挖掘就业潜能、提高经济对就业吸纳能力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经济振兴、解决城镇就业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承担着吸纳第一产业所释放的劳动力的作用,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减弱.论文以技术中性条件作为前提,利用劳动力总吸纳量的分解效应模型,对1995-2005年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分解效应做了定量研究,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积累人力资本,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构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机制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造成新的就业问题。所以应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之改造传统产业,将传统部门劳动力转化为现代产业部门劳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就业结构变化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劳动力就业的内容与形式不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以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私营经济吸纳更多劳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变化愈加明显。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时期经济体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类型变化的结果。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催生出新产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现代产业内部衍生出新职业、新岗位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条件下,劳动力技能提升,劳动者具备向现代产业转移的素质与禀赋条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就业结构空间格局对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传统型过渡到发展型.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1,存在大量“隐蔽失业”,二、三产业仍存在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为强劲,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但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仍需较长时间.因此,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大规模创造新岗位、新市场,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9.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域内就业的产业空间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林 《经济问题探索》2005,(6):31-33,98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趋势加速,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区域内就业的机会增加。然而由于结构状况、市场化程度和所有制关系等因素调整不到位,西部各产业并未将资源优势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均存在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在空间。因此,以促进劳动力区域内就业为优先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空间,应当成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拥入城市,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研究表明,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制度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培训机构不健全是障碍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我国就业增长的新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宏峰 《经济问题》2007,(9):30-31,43
充分就业是国民富裕的重要路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发展速度慢,就业比重比较低.通过支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可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此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挥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仁呼  韩颖 《技术经济》2001,20(4):13-15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 ,如何解决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旅游业作为发展前景广阔 ,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交通、电讯、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旅游业吸纳劳动力潜力估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 ,历史和自然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 ,起步低 ,无论从国民收入占比上 ,还是从社会劳动力份额上 ,都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旺来  周达军  刘洁  汪立  朱婧 《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海洋产业已成为目前浙江省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以浙江省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各种方法与理论,结合浙江海洋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分析浙江海洋产业所占GDP比重和就业比重变化,考量浙江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阐明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栾维新  宋薇 《经济地理》2003,23(4):529-533
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已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研究样本,选取陆域产业为参照系,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间的关联强度等多方面论证了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对陆域产业的拉动效应,指出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新的劳动力吸引磁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海洋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个百分点,将创造直接就业机会3.7万人,可相应为陆域创造4.7万人的间接就业机会。研究成果对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闽西农村发展特色劳务产业的必然性 1、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福建省龙岩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全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龙岩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相比差距较大,就地就近吸纳能力弱.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就业压力相当大.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2.07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1.4%;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52万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3万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创意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以其自身的飞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当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创意产业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一方面,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强大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具有渗透性和产业关联性,从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