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7-2009年的月度数据,采用H-P滤波法分析了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得出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最为突出,但在经济增长恢复和带动机制上,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已经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在国际间传导和扩散的重要传导渠道之一.通过在1998-2007年十年间的季度经济数据基础上,用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美经济波动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在长期中并不发挥作用,只是在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传导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作用,并且美国经济波动只有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长期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内经济波动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实证检验对两次危机后国内经济波动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次贷危机后国内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加剧,但不能将其归咎于外部冲击的影响。投资波幅增大是解释经济波动加剧的最主要原因,其根源则在于宏观调控政策对本次危机的反应过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制度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已有研究认为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运用跨国数据考察了政治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但鲜有文献关注经济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用樊纲等人构建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我国的经济制度,运用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制度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越高,经济波动越小;市场化水平提高1%,经济波动减少0.184%。本文认为,加强市场化建设是熨平经济波动、改善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挖掘中国经济波动的体制困境,试图为中国的经济波动勾勒出一个理论框架。目前的经济体制是波动形成的来源,经济体制中信贷—投资—增长—通胀四个互相契合的作用机制使得经济发展陷入体制困境当中,呈现出活—乱—收—死的形态。利用1978—2007年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末贷款余额增长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通过设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验证了这一理论。我们的理论表明,中国的经济波动内生于其特殊的经济运作体制,因而也就面临两难处境。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体制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12):76-90
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的科技发展战略。本文扩展了Aghion等人的建模思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0年中国省际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和2011—2014年中国省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研究了经济波动对技术进步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经济波动通过机会成本效应和预期收益效应两种机制对技术进步模式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经济波动和不同持续时间长度的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发展通过影响预期收益效应进而影响经济波动与技术进步模式的关系;如果技术差距不同,金融发展对预期收益效应的影响也会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2010年前后为我国技术进步模式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折点;金融发展对经济波动与技术进步模式关系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和空间(区域)上的差异性。本文认为可以借助本轮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经济波动加剧,同时结合金融资源对自主创新偏向性支持的手段来促进技术进步模式由以技术引进为主型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型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2):96-110
对于制造业比重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本文整理了1970年到2011年160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后发现:一国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越高,其爆发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制造业比重与银行危机无显著关系。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全球生产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被配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使得一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参与垂直化分工程度就越深,该国贸易中中间品的比重就越高。这会使得国外经济波动更容易传递到国内,本国经济波动中受到世界因素的影响越大。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经济波动论,是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波浪式运动规律的探讨,旨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波动规律,从而加以合理调控。一、研究中国农业经济波动问题视角的确定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呈波动状态。从1952—1991年先后经历了七个波动周期,即1952—1955年为第一个周期,1955—1965年为  相似文献   

9.
经济波动减缓经济增速的福利效应研究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新视角。经济波动不仅直接降低居民福利,还通过减缓经济增速间接降低居民福利。本文基于考虑波动减缓增速的拓展模型,使用1985—2007年省际数据测度经济波动对异质居民的福利影响。研究发现:各省份福利损失完全不同;所有省份福利损失明显大于已有研究结果,是采用基准模型测度结果的12—22倍;人口加权后地区福利损失存在显著差异,沿海福利损失超过内陆。为改善民生,须降低经济波幅,稳定政策应具有地区差异化特征,地方政府应以政策实施者身份介入稳定经济的过程;还需弱化居民消费波幅,重要政策手段包括提高并协调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构建风险控制系统、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试图构建金融危机下的旅游CGE模型,并建立国内居民旅游需求方程和入境旅游消费需求方程,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通过CGE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对入境旅游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选取中国35个大中城市(N=35),时间段为2000—2007年(T=8)的城市居民旅游数据的横截面数据,旨在通过旅游CGE模型中的居民旅游需求函数模型分析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仿真分析金融危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欧元区和美国同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但经济波动却存在差异。1970—1994年欧元区经济波动率小于美国,特别是投资的波动率只有美国的1/2;1995—2013年它们之间的经济波动差异缩小,同时协动性增强。本文构建的包含趋势性和暂时性冲击的开放RBC模型表明,趋势性冲击对于欧元区经济波动的重要性更大,暂时性冲击则主导了美国的经济波动,尽管欧元区的两类冲击的随机扰动都小于美国。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趋势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所分别对应的持久性和暂时性收入改变,是这两大经济体的净出口呈现逆周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对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在减弱经济波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长期增长,而对外开放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表现为1996年前影响不显著,1996年后有正向影响。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但1996年前和1996年后影响不同,分别是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提高有助于减弱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并且当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超过一定临界值后,这一影响转而为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引入福利损失模型,构建了量化经济波动对居民福利的间接影响模型,并采用1985-2007年全国以及28个省市区的城乡居民消费数据对异质居民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承受的间接福利损失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通过负面影响经济增速给居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间接福利损失,忽略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速的联系得到的福利损失估算值存在低估问题;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农村居民承受的间接福利损失都倾向于大于城镇居民。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中国政府应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保持城乡差异化经济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与"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为中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沛龙  樊欢 《经济研究》2012,(2):93-105
政府资产是政府债务顺利偿还的基础,当政府资产低于其负债时,政府债务将面临一定风险,因此基于政府资产负债的视角,本文结合中国实际首先编制了一个简化的政府"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然后,分析了1998—2008年我国政府仅考虑直接债务时的政府债务风险,并且对2009—2010年的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06年因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使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较小且比较稳定,但因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在此期间前后的两次金融危机中都比较大,金融危机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显著。研究还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短期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具有明显效果,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即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内政府债务风险会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最后,通过引入政府或有债务,分析了具有或有债务时的政府债务风险。本文认为,只要我国政府的或有债务规模不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则我国的政府债务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详实可靠的中外批发物价指数资料来研究1867-1937年中外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当把国外批发物价指数变换成以银计价的指数后,中外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不是巧合,说明国外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波动有较强的传导性,近代中外经济波动之间有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波动深受美、英两国经济的波动影响,但美、英两国经济波动几乎不受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近代中外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深受计价货币影响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物价核算基础货币的不同,造成计价货币变换前近代中外经济波动的相关性不强;二是在自由汇率制度下,国际白银购买力的波动造成了国内白银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中介和信贷市场的运作逐渐成为宏观经济运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系统综述如何将金融中介及信贷市场和总量经济波动联系起来的文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制度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已有研究认为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运用跨国数据考察了政治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但鲜有文献关注经济制度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用樊纲等人构建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我国的经济制度,运用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制度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越高,经济波动越小;市场化水平提高1%,经济波动减少0184%。本文认为,加强市场化建设是熨平经济波动、改善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翻开20世纪的经济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随形,尤其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危机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留给了经济学家们无尽的思索.伴随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生成和国际传导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对开放型国家的影响较大,我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影响,根据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对比2007年1月2008年11月我国利用外资情况,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