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策划”一词似乎变得非常时髦,“广告策划”、“企业策划”、“公关策划”等词频繁出现在媒介中。受其影响,新闻界也开始青睐起“策划”一说,“报道策划”、“新闻策划”、“策划性新闻”等等常常挂在一些新闻同行的嘴边,而且经常用在新闻报道中。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新闻同行对“新闻策划”表示异议。他们根据“新闻~词的概念:“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认为新闻与策划毫无联系。事实上,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件:l、新近发生的事实;2、报道。这两个要件在提醒人们讨论问题时注意:世界上“新闻发生的事实”,不管是“狗咬…  相似文献   

2.
左琳琳 《理论观察》2008,(4):180-181
一、什么是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一词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其定义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我国电视界借用这一名称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长度,又有别于动态性报道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相对动态性新闻而言,深度报道更偏重于开掘事物的深层含义,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与它事物的关系,力求做到反映现实、揭示过去、预测未来。这类节目往往采取“点”、  相似文献   

3.
晚报新闻在其指导思想的报道原则上与日报新闻是一致的,但好应充分体现“晚”字特点。晚期新闻要突出实用性,坚持政策、法律、服务“三足鼎立“晚报新闻要增强可读报,实行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双管齐下“;晚报的经济新闻在写法上要影视化,报道上要生活化,缩短与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新闻在新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南方周末》适时推出了“绿色”版块,报道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对环境新闻的概念考察,分别用科技、经济的报道视角,和工业文化角度论述在报道中体现出的“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5.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6.
谈论新闻学,首先遇到的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问题。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新闻一词的概念却越来越混乱.想达到孔子说的“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无疑困难重重。欲拨开云雾,露出朗朗乾坤和康庄大道,给前行者以正确指引,殊为不易。兹篇所论,实为草草,或有取焉,则什一亦幸甚也。新闻之“新”,首先在时间概念上,细分则有时效与时机两层涵义。许多新闻定义,都从时间概念入手。陆定一先生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胡乔木先生说:“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宁树藩先生说:“新闻就是:经报道…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8.
阚迪 《理论观察》2008,(4):176-17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受众对新闻已不满足“知其然”,更渴望了解“所以然”。这就要求新闻在纯客观的报道中,增强理性思考,以揭示和回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于是深度报道应运而生了。一般所说的新闻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深度报道由于触及到了事物的里层和深层,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深遂内涵。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已不满足于单纯的“事实”报道,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代之以立体的,多维的,思辩色彩浓烈的剖析性报道。什么是报道的深度?认识论告…  相似文献   

10.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剡根会 《发展》2008,(7):110-11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面临虚假报道、虚假信息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新闻公害”的泛滥,新闻道德与修养再一次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杜绝虚假新闻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13.
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三农报道,农业报道对县市区域报来说,更是为农民提供一份必不可少的“新闻早餐”。农业报道创新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飞 《魅力中国》2013,(6):56-56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草根新闻。指的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市民新闻”,并给出这样的定义: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依.罗森教授最早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场波及全美,影响世界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某某民营企业高薪抢政工师”,很是心动。细看端倪,因为民营企业家深知一个道理,“员工齐心是最大的生产力”。由于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经常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花掉了企业大量精力,所以迫切需要有专门人才来调和企业里的人际关系。这些政工干部“润滑”了员工关系,增加了企业和谐度,提高了企业“软实力”,被称为“企业和谐师”。  相似文献   

16.
危机大扭转     
唐黛 《民营视界》2004,(4):11-13
企业危机常常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更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最佳“新闻素材”与报道线索,有时甚至牵动社会各界的“神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负面消息的传播足以抵销千百万篇正面的报道和千百万次广告。对于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危机的出现总是无法鐾的,关键是怎样面对它,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7.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时下常听人说“某某是什么圈子里的人”,“某某这个圈子里的人如何如何”等等“圈子”语录,足见“圈子”之广、之多、之泛。  相似文献   

18.
佟卉  韩书玲 《理论观察》2008,(4):172-173
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9.
周正 《理论观察》2008,(5):121-122
体育竞技本身具有鲜明的“高情感”特征。优秀的体育报道,是感同身受的高情感的“体验式”报道。情感能拓展报道空间,丰富新闻内涵,强化表达效果。单一报道赛事过程和胜负结果,属于传而不通的“半传播”。体育新闻的情感表现要遵从适度的原则,防止错位、越位和“逆反”。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和几个朋友聚会,在谈论了某某在演艺圈大发横财,某某下海地挣了“洋楼洋车”一番之后,我不禁发出感慨:“其实这些发财的人,不一定有很多才能,我认为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但女朋友的一句话呛得我满脸通红:“那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致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