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一直坚持全面锻炼身体,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和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好的从行动上体现出高职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拼博精神、顽强的毅力、荣誉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终身体育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所追求的长远目标,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终身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更快、更好地全面展开,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使体育意识向全民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由一直延续的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到现今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的模式.显示了我们更加务实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到底还缺乏什么,还有那些提高的空间,也许可以从美育方面来思考一下。本文建议重视学生体育审美观的培养,使其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更好的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更好的从行动上体现出高职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保亮 《魅力中国》2010,(14):240-240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首先在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和掌握有关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整体能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设计体育课,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备好一节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备课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翟澄清 《魅力中国》2010,(34):241-242
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学校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和发展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汤亮 《魅力中国》2010,(2):82-82
体育是伴随人的终身教育、健康愉快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终身体育思想它不单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而是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戴鹏飞 《新西部(上)》2009,(10):201-201,197
本文阐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认为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行修养,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试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而体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传授,使学生的体态、技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林月 《魅力中国》2011,(3):155-155
现代生活过程中,人类的室外运动大大减少,室内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愈来愈紧张,过重的生活方式和非健康的行为引起了人类生理、心理等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人们越来越不健康了?我认为这与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关。人们为什么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体育兴趣,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人们没有把学校体育延伸为终身体育,这是国家体育教育的失败。形成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国家、家庭、学校对体育认识不够;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起学生足够的体育兴趣;三、体育教育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改革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改革体育教育应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培训、考试制度、授课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考试方法和体育工作者待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随着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学校体育一定会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使人类的身体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影 《理论观察》2007,(1):172-173
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如何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从而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健身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来进行改革实践。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和更新观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体育教学与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15.
李联钊 《魅力中国》2011,(5):356-35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并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分析其对于学校体育的影响,并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钱兵 《新西部(上)》2007,(3X):163-163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中是覆盖面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因此,它的教育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从现代课程的视角看,体育课程建设是一个多因素的系统建设,它涉及到课程目的任务、地位、作用,还涉及到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评估、师资队伍等问题。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认真进行研究和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加强课程建设,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论述“武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结果: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结论:武德教育和体育教学中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韩殿庆 《魅力中国》2013,(29):267-267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  相似文献   

19.
刘猛 《魅力中国》2013,(10):317-317
按照国家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以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于是,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寻找改进方法,为基层中学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翔 《魅力中国》2013,(34):264-264
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已不适应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体育教学的开展。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以及培养提中职业能力等功能融于其中,立足素质教育,并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是现阶段中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改革,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