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耕地利用方面长期只注重数量的保护,而忽视质量的提高,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农用生产资料。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发展秀机农业可以实现用地和养地的结合,而且我国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对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2007—2016年26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面源污染"和"碳排放"两类非期望产出下的农业环境效率,构建"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农业环境效率"的传导路径并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流转并未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效率,但耕地利用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2)耕地流转有助于扩大耕地利用规模,进而在样本中对农业环境效率呈现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流转对农业环境效率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正负效应基本抵消;(3)耕地利用规模主要通过改变化肥和机械投入强度进而负向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研究结论:农业环境效率受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强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传导路径,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环境效率,在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政策时,要注意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力和地理环境,避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引进农业绿色环保技术,注重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耕地持利用是农业和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应高度重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持和提高耕地的质量,加强对耕地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5.
从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形态与耕地利用方式等3个面向,分析1990~1999年台湾地区耕地利用变迁的情形,并探讨耕地违规利用的问题.针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耕地利用,研拟台湾农地永续利用之策略.  相似文献   

6.
唐莹 《农村经济》2022,(11):34-41
受生产力发展与政策变迁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呈现出阶段性演化规律并作用于耕地利用转型。城乡分离与对立阶段,耕地利用转型以非农化的显性转型为主,主要服务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建成区扩张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城乡融合发展阶段,耕地利用隐性转型逐渐成为耕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源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耕地利用状态改变。城乡融合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有益于持续有效地对耕地进行利用,但农民对耕地保障价值的需求及耕地权益关系重塑过程中多元主体利益的损益对耕地利用转型造成不利影响。新型城乡关系形成过程中,耕地产权关系与耕地生产要素配置状态的改变,成为耕地利用转型的新动力。可以通过推动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协调利益主体间的权益分配,推动耕地利用转型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耦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是提高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两个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多针对单一的耕地集约化或规模化利用,考虑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缺乏,使得两化的耦合特征尚不明确。[方法]文章选择表征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的重要指标,在县级尺度上分析我国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特征,引入耦合模型揭示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的耦合特征,并对两化的耦合发展模式进行划分。[结果]我国县级尺度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耦合度较高,两化之间密切关联;但耦合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两者的耦合性较好,而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部分县域甚至失衡。从耦合相对发展度看,南方耕地的规模化利用程度较低,集约化利用水平较高,北方耕地呈现相反态势。在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耦合模式中,"初级协调—集约化发展滞后型"和"中级协调—规模化发展滞后型"两种模式占主导地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等提供科学支撑,促进农业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的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研究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程度,探究全市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方法]文章通过选取2010~2015年的荆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以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总产量为产出值,构建荆州市耕地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对全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间,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DEA除2010年无效外,其余年份都有效,DEA有效年份达到83%,在DEA无效年份,耕地资源综合效率也达到0.994,表明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高的利用水平。[结论]提出荆州市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稳定发展种植业;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农田肥料利用水平;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增强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建昌县的耕地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对建昌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昌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GIS的空间分析、距离分析方法和野外问卷调查法,在对都市山区耕地的特点及农户行为进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指出耕地资源利用比较效益低,都市山区农民弃农进城,是耕地抛荒主要原因.与农民相反,市民更向往秀美、恬静的山区风光,都市山区农民背靠都市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应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体验农业,既能使农民增收又能有效保护耕地,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其动态变化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历史特征、区域差异、质量变化及其原因,提出了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耕地资源条件分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耕地资源条件有优有劣,其优势突出在于类型齐全、结构分明、利于分区利用;平原面积大、土地生产经高等。其劣势则主要表现在受自然条件限制,干旱、洪涝、盐碱、水土流失、污染等现象均存在。为使耕地资源实现永续利用,本文提出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建立持续利用目标,并从耕地利用与保护、数量与质量、教育与法制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3.
旱垣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分析与思考赵月红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耕地资源作为农业发展之本,首先,它是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人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80%以上的植物性食品来自耕地,90%以上的动物性食品由耕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转...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形势。而农户是耕地利用的主体,其投入量及投入结构的变化对耕地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山东省农业劳动力特征、耕地利用现状、农户耕地投入结构及产出水平、农户耕地投入意愿4个方面,对55个县域,79个行政村,208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且质量低下,种植结构较单一、且耕地细碎化程度高,总体看耕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农户的投入意愿与资金、国家奖励政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耕地的总量与利用结构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本文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对辽宁省近20年来耕地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总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经济发展及农业政策等;耕地利用结构方面,粮经比呈现不稳定变化态势,其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气候条件的保障以及社会需求变化及经济效益的拉动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超 《农村经济》2016,(4):32-39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耕地所承载的利益呈现多元化,原有的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重心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本文在梳理我国耕地利用和保护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耕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事权不平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收益分配不合理等的制度成因,提出对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需要引入实质公平、合作治理等理念。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国对耕地保护出了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几年来耕地还在减少,而且粮食也在减产.因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必然要占用耕地.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应加强对耕地的优化利用:即耕地的集约利用、规模经营、计划利用,来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人均粮食的占有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权衡全球供应和本地自给的关系、适当缩减食物系统耦合距离。(2)国外主要通过增量控制与内部挖潜的方式盘活城市及其周边耕地资源,以规划约束为主、政策激励为辅;国内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主要受转型动力不足、规划设计缺位以及弹性优化受限等因素制约。(3)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涵括三个层面:市区遵循节地原则预留、复垦、创造农业空间;城郊耕地利用由刚性约束转向结构和功能性调控;区域乡村腹地以去中心化和产需均衡为目标优化生产基地布局。研究结论: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应突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冲突的惯性思维、重构都市—农业关系,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底线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四川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耕地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和粮食需求状况,就促进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耕地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地多功能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农业多功能性出发提出了耕地多功能保护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耕地利用特性的分析,指出耕地多功能保护是由其土地利用多宜性突出、多功能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和土地利用目的公益性强所决定的.结合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的实际需要,明确了耕地多功能保护研究目标和任务.并对耕地保护底线确定、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和耕地多功能保护效益区域核算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