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过度自信作为一种认知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将投资收益归因于自身出众的投资能力与信息优势,从而在接下来的投资活动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外化的集中体现便是过度交易行为。根据过度自信投资者理论模型,结合我国股市投资者的特征,文章尝试提出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两个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引起的过度交易行为;随着股市不断发展,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程度将有所降低;同时相比熊市而言,在牛市的情况之下投资者过度自信引起过度交易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徐浩峰  侯宇 《金融研究》2012,(3):180-190,192,191
股市的风险往往归因于散户的交易,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提高市场效率的不可挑战的信条。透过微结构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散户交易存在过度自信特征,可能过度高估私有信息精确度,导致错误定价信息。分离了过度自信的因素后,本文发现信息透明度为散户交易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发现,相对于散户而言,信息透明度对机构投资者交易的影响较低,说明了信息透明度对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公司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个人投资者逆向选择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行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则导致羊群行为。根据相关结论,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政府要加强监管建设,倡导发展优质上市公司,而一些个人投资者可以将资金交由机构投资者管理,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个人投资者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日清 《投资研究》2011,(12):25-37
本文首先基于我国A股市场机构股票持有数据,构建了不同的投资组合来区分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然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SUR估计,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状态下都存在交易过多的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并且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并无明显差异。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宫汝凯 《金融研究》2021,492(6):152-169
信息传导的非同步和投资者情绪变化是股票市场的两个典型特征,前者会引发投资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后者主要体现为投资者过度自信,两者共同作用影响股票价格变动。本文将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过度自信情绪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两阶段动态序贯定价理论模型研究现实市场上信息传导过程中股价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面临新信息的进入,投资者对股票收益预期的调整与均衡价格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面临有利消息时,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越大,股票的均衡价格越高,投资收益将越低;面临不利消息时则相反;(3)随着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以及过度自信程度升高,市场风险溢价将下降;(4)投资者群体在信息传导过程中出现分化,对股价变动形成异质信念,未获取信息和获取信息但未出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认为股价被高估,获取信息且出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认为价格被低估,促使更多的交易,引发市场成交量和股价变动;(5)过度自信投资者比例与过度自信程度提高均会对市场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市场深度具有负向效应。最后,基于理论结果对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等典型的市场波动性特征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冯涛  耿志民 《上海金融》2012,(6):25-30,116
根据对机构投资者噪声交易行为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由于证券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天然具有噪声交易动机和行为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利用个人投资者的认识心理、情绪和投资行为偏差与证券市场制度结构,策略性地实施噪声交易行为,以此加剧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比较优势、获取超额收益,噪声交易因此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本质特征。机构投资者噪声交易行为属于有限理性的主动性噪声交易,噪声交易者风险的分布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机构投资者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廖昕  陈湘灵  张钰  余越 《浙江金融》2023,(9):64-73+26
股票市场中的“过度交易”现象会增加市场波动,进而加剧市场风险。本文抓取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沪深300指数与中证500指数成分股的东方财富股吧发帖文本数据,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方式构建了1小时的社交媒体投资者高频情绪指标,深入探究了投资者情绪对我国A股市场日内过度交易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能显著地正向影响投资者日内过度交易行为,同时投资者情绪对机构投资者日内过度交易的影响强于个人投资者。进一步地,牛市中受投资者情绪影响产生的日内过度交易行为明显大于熊市;并且相较于中小盘股,投资者情绪对大盘股中个人投资者日内过度交易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研究结论对投资者优化投资策略、引导监管机构机制设计、防范我国股票市场过度交易风险等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卓思  高峰  祁斌 《金融研究》2008,(4):122-130
本文通过研究股票收益变化和机构持股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高机构持股股票,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会吸引机构增加持仓,且机构增持的股票相对减持的股票的后续表现又更好,而低机构持股股票则不然。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上是采用正反馈即惯性交易策略的,而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则较为随机。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个体投资者而言,论文结果意味着他们应当委托机构进行理财如投资于基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内部人员信息优势、强化外部监督以及降低股价波动风险对企业内部人交易行为产生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投资者关注度较低以及内部人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当中,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史永东  李竹薇  陈炜 《金融研究》2009,(11):129-142
本文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基于财富水平,将个人投资者分为小个人组、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三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分类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结果显示,小个人组的交易行为左右了个人总体的行为,而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的行为与机构极其相似;小个人组和个人总体在买入时,从短期来看采用反转策略,从长期来看采用动量策略,卖出时均采用反转策略;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在买入时都采用反转策略,卖出时都采用动量策略。同时我们发现,小个人组趋于非理性,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并且存在处置效应和周内效应;而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个人投资者在情绪的影响下,会采取追涨杀跌的正反馈交易策略。随着网络的普及,股吧在个人投资者信息获取和投资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股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投资者的情绪。已有的研究表明股吧信息与股市收益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利用股吧发帖量构建了个人投资者情绪的代理指标,并运用实证方法验证了个人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出发,检验中国机构投资者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并且分析检验了在剔除宏观经济影响之后,机构投资者行为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存在较明显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行为,且羊群行为显著加剧股票波动。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陆港通制度对A股市场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Schuppli和Bohl(2010)的正反馈交易模型,以陆港通制度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间A股相关股票指数收益率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陆港通标的股票的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在政策实施后显著减少,且"追涨"行为较"杀跌"行为减少更为显著;陆港通制度的施行对正反馈交易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市值较低的股票中更显著;作用在短期内更为显著;2018年陆港通交易额度的扩容政策也对正反馈交易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月 《时代金融》2013,(17):73+75
在股票市场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股票交易量方面的行为差异,源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所形成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交易博弈过程中交易者在各种信念之间的相互推测、相互影响,为了获得交易者的这些信念之间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得反馈效应和投机泡沫发生,下面结合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研究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交易量波动下的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而其中内幕交易的存在,更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内幕交易是指因地位或职务上的便利而能掌握内幕信息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该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买卖,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泄露该内幕信息,使他人非法获利的行为。内幕交易违背了公平原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股市的内幕交易行为更具普遍性、隐蔽性,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内幕交易者并非简单地利用内幕信息提前买入股票,而是通过操纵股价获取更大的暴利。本文通过对禁止内幕交易法律的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朱国忱 《云南金融》2011,(3Z):17-20
在股票市场中,很多交易者不是对特定的消息作出反应,而是对过去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如果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是在股价出现上涨后买入,或在股价下跌后抛出,即"追涨杀跌",这类交易者称为正反馈交易者,其交易行为称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本文建立了一个正反馈交易模型,分析了正反馈交易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股市中的正反馈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股票市场中,很多交易者不是对特定的消息作出反应,而是对过去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如果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是在股价出现上涨后买入,或在股价下跌后抛出,即"追涨杀跌",这类交易者称为正反馈交易者,其交易行为称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本文建立了一个正反馈交易模型,分析了正反馈交易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股市中的正反馈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8.
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股票交易活跃、换手率高及价格波动频率高、振幅大等特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股市的博弈中,机构投资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影响交易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模型对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在该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稳定股票市场、减少股市短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股票市场中,很多交易者不是对特定的消息作出反应,而是对过去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如果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是在股价出现上涨后买入,或在股价下跌后抛出,即"追涨杀跌",这类交易者称为正反馈交易者,其交易行为称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本文建立了一个正反馈交易模型,分析了正反馈交易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股市中的正反馈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我国股市中确实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磊  赵婧  李捷瑜  孔东民 《投资研究》2011,(10):123-140
本文以2000年至2010年的A股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事件为样本,分析该类事件中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市场反应中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在事件日呈显著下跌;然而,与直觉有些相悖的是,信息不确定程度与超额累积收益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在坏消息到来时,不确定性反而提高了股票的市场价值;最后,通过对各类投资者在此类事件中的净买入情况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有明显差异。机构投资者在坏消息中采用了反向交易策略,并且知情交易促进机构投资者的买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