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少蕾 《中国外资》2013,(15):283-284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尽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但若要法律落到实处,仍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由于劳务派遣人员的编制、技能、社会认知度等原因,使他们的社会地位、自我定位有着许多消极的方面,尤其是思想、心理上。因此,笔者就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如何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人文关怀进行分析,从而促使新法的各项规定能更好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家进一步通过法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全社会劳动者合法平等权益的重大举措,必将对社会经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在修正案中关注度较高的是"同工同酬"问题。在此次新法中,以"同工同酬"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切实保障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一三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劳务派遣的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以期在切实优化企业人才管理程序的同时,降低企业建设和发展成本,减少劳务纠纷,进而为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当下《新劳动合同法》,对现阶段合同法实施以来存在的劳务派遣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从根本上保障劳工的派遣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4.
方丽 《现代金融》2014,(4):43-45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劳务派遣法律法规,从2013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实施许可办法》,到2014年1月出台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都是旨在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目前银行在各类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等非劳动合同用工情形大量存在,本文拟通过解读法律法规,提出应对策略,指导银行防范劳务派遣用工及业务外包中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5.
一、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面临的问题(一)同工不同酬,工资及福利待遇差距较大。目前基层央行普遍存在着对劳务派遣工与本单位正式职工实行不同的工资福利标准和分配办法的现象。鄂尔多斯市中心支行在册职工最低工资为4100元/月,劳务派遣工的平均工资仅为2590/月,尤以司机岗位差距最大,司机岗位中正式职工工资约为4800元/月,而劳务派遣工工资为2500元/月,差距将近一倍。因此,同工不同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的《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家进一步通过法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全社会劳动者合法平等权益的重大举措,必将对社会经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应运而生,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我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出增加实现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规定。面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务派遣的诟病也愈加凸显。我国的劳务派遣走向何方将是有待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合同法》对同工同酬的相关规定,针对中国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以及劳务派遣制度的一些现实情况,从立法的完善等方面对劳务派遣制度的法律规定提出一些解决或完善的建议,从而给劳务派遣中的双方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依据,更有效地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郑欣佳 《金卡工程》2010,14(9):217-218
《劳动合同法》使企业的用工成本愈加上升。作为降低用工成本的方法之一,劳务派遣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前,我国的劳务派遣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派遣企业资质参差不齐、用工单位逃避自身责任、被派遣人员福利无保障……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劳务派遣有了初步的规定,对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规范,但仍有不足。本文试图从劳务派遣的产生原因、现状、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各国的立法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雪 《金卡工程》2010,14(6):43-44
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首次用专节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定,结束了劳务派遣制度无法可依的状态。由于劳务派遣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而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方面的规定也比较原则,导致法律适用较困难。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务派遣的发展和立法现状,指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在立法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劳务派遣用工量的增加,目前的一些制度规划与管理办法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条文做了适当修改,提高了劳务派遣公司的注册资金标准,但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审批缺乏明细的规定和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本文首先探讨了现代企业劳务派遣的内涵,具体论述了现代企业劳务派遣的发展困境,然后提出了现代企业劳务派遣的前景:建立同工同酬制度、建立派遣工维权通道、缓解劳务派遣冲突和完善劳务派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伴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一种新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在神州大地上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位。所谓劳务派遣在我国又称为劳动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劳务公司)与派遣劳工(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而后将劳动者派遣到要派机构(实际用工单位),在实际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  相似文献   

13.
“逆向劳务派遣”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一直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相反,用人单位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务协议后,要求劳动者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再让劳动者以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员工的身份在其原岗位工作。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被称为“逆向劳务派遣”。本文认为,逆向劳务派遣违反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侵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应为无效。  相似文献   

14.
雒晗 《投资与合作》2011,(6):172-17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派遣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采用。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统一规定,以规范劳动派遣、保护派遣劳动者权利和维护劳动关系。本文欲通过在对相应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迷说明《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务派遣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董妤 《云南金融》2012,(4X):292-293
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动市场出现了劳务派遣的新劳动资源配置现象,即由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要派单位(用工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协议,派遣单位在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被派遣劳动者在要派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为要派单位提供一系列的劳务活动。本文将针对劳务派遣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劳务派遣雇主法律责任及风险进行研究,并依据《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雇主法律责任方面的缺失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妤 《时代金融》2012,(12):292-293
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动市场出现了劳务派遣的新劳动资源配置现象,即由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要派单位(用工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协议,派遣单位在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被派遣劳动者在要派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为要派单位提供一系列的劳务活动。本文将针对劳务派遣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劳务派遣雇主法律责任及风险进行研究,并依据《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雇主法律责任方面的缺失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郝黎黎 《中国外资》2011,(8):208-208
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下,劳动关系就显得比较复杂。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开始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因此,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宏岳 《金卡工程》2009,13(8):195-196
劳务派遣制度肇事于欧洲,在国外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就业服务方式和企业用工制度.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劳务派遣三方法律关系,对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毕竟该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际运行还有很多问题,法律规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郁青峰 《上海保险》2013,(7):38-40,60
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以下简称新《保险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与2002年为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所进行的部分修改相比,本次修订是全面性的,对保险合同法部分和保险业法部分都进行了较多的修改。至今,新《保险法》已经正式颁布施行三周年。从贯彻实施的整体情况看,新法进一步强化了保险行业依法合规意识,明确了保险  相似文献   

20.
李晓旺 《金卡工程》2010,14(11):211-212
在我国,劳务派遣大量出现促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规定,但仍存在大量不合理和模糊地方。其中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和劳务公司的准入门槛缺乏合理规定。同时劳务派遣在价值获取的逻辑过程中也存在不合理。本文力图用法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相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