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原文版,以下简称MEGA)包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遗产,特别是在第2部分出版了《资本论》全部三卷及其所有的手稿(有些手稿尚待出版)。这使我们重又回想起卡尔·考茨基1926年提出的问题:恩格斯整理并编辑出版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工作并不完全符合作者的思路,有必要将马克思的全部手稿按照原样发表出来。七、八十年之后,这个要求总算得以实现。在马克思生前,恩格斯积极参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制定和写作工作。从他们之间的很多往来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经常交流《资本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马克思有两种含义 ,他一定会把它彻底搞清楚并在《资本论》前三卷作全面、系统、深刻、明确、正面的阐述 ;对它的“另一种意义”和“另外的意义” ,马克思而不会是提及而不论 ,姜启渭先生也不可能只是引用而不论 ;如果马克思没有来得及阐述要请恩格斯完成 ,或者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作出新理论成果 ,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和他自己在著作中的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所阐述的原理,补写了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量的规定上补充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同时,恩格斯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限制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者在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上的错误理论,捍卫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 1930年3月,陈启修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篇,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 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潘冬舟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二、三篇和第四篇,分两册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 1934年,吴半农译《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二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半农译第1卷的其余部分和千家驹译第2卷的译稿交商务印书馆,但未出版。 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侯外庐和王思华译《资本论》第1卷(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以“国际学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侯外庐、王慎明。中下两册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玉枢、右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这一原理,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而且展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一般的规律性。这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基本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并且可以运用来作为综合平衡计划工作实践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对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若干探索性的分析。一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生产规模上的数量关系如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中,首先补写了正文部分,最令人注目的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2篇所阐述的理论补写了第4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同时,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新情况也进行了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垄断理论进一步阐释,并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的股份资本学说,捍卫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而为共产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所谓“转形问题”的论争,就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论证方法中所存在的难点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论争。本来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论证问题,恩格斯早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并在第三卷序言中作过若干评介。  相似文献   

8.
<正> 《王亚南文集》第二卷最近已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第二卷收录了王亚南教授研究《资本论》的学术论文26篇,文章大致写作于60年代前后。这些文章在研究《资本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当时我国学术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不仅对推动我国《资本论》研究,而且对推动整个政治经济学研究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文集》第二卷对《资本论》的研究大致包含六个方面:《资本论》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历史任务;《资本论》结构与方法;对《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内容的系统理解和对全三卷的综合理解;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资本论》的捍卫、阐扬、应用和发展;对《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资本论》与垄断资本主义,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及应用《资本论》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资本论》的立  相似文献   

9.
李善明 《经济学家》1991,(4):92-100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与《资本论》第四卷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直接等同于《资本论》第四卷,一是根本定马克思有《资本论》第四卷,作者认为,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它会给理论史研究带来混乱,但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手稿包含了《资本论》第四卷所应当包括的一切内容,是《资本论》第四卷的“初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四节中,详细地论述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的交换图式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工程,柏林,共114卷,123本书)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第4卷第三册即将出版。这一册将包含马克思1863~1867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所谓《资本论》第三版)的最后一部分。对于编辑出版史以及以《资本论》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而言,这都将是一件大事。顾名思义,这篇论文是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课题而作,其主题就是马克思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关注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律转向经济学,一步一步地从经济现象进入经济本质,从而走向《资本论》创作。因此,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对于《资本论》前史或萌芽时期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变心路历程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第一卷具有它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恩格斯曾经感觉到马克思打算在《资本论》后两卷论述的一些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卷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进一步确立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但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难以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具有片面性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完成不了完全驳倒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没有足够的精力,而影响马克思精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的贫困、疾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牵扯及反动政权的政治迫害。当然,马克思本人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本论》本质上叙述的是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这也是《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之所在,其中,《资本论》全部三卷分别对应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马克思的光辉著作《资本论》在我国翻译出版四十周年,这是值得纪念的。我国最早了解《资本论》这部巨著,是通过翻译介绍国外一些关于《资本论》的著述。如1922年就有《资本论入门》翻译出版。但只闻其名,未识其面。1930年始有陈启修的《资本论》第一个中译本(第一分册)与读者见面,译出了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1932年,由潘冬舟续译第二分册(内容包括:第二篇《货币之转化为资本》和第三篇《绝对的剩余价值之生产》)和第三分册,由北平东亚书店出版。同年,王慎明、侯外庐合译出《资本论》第一卷前三篇,作为上册,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1936年,王慎明、侯外庐译完第一卷,由世界名著译社出版。直到1938年秋,由郭大力、王亚南直接从德文本翻译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二卷中的两部类模型没有体现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从而存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利润率平均化理论的衔接问题。《资本论》是用等比例追加资本来阐述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不能证明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如果在马克思框架中允许资本跨部类转移,即允许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则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从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发表到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发表的10年,构成关于"转形"问题论争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莱克西斯对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的系统偏离、这种偏离和不同产业中资本有机构成差异之间关系,以及总剩余价值和总利润之间相等等问题的论述;施米特把"转形"问题从一个纯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过程,提出生产价格中"成本+利润"的定价原则等问题的论述;法尔曼对竞争在个别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偏离的作用,对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等问题的论述;斯蒂贝林和沃尔弗把解决"转形"问题的方法蜕变为取消"转形"问题本身的论述等。恩格斯在"转形"问题早期论争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对这一论争的各种观点的评析,凸显了他在坚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理论贡献。这些对《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绵延一百多年的"转形"问题论争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围绕着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词,展开了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会议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另外,时值《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学界展开了对《资本论》新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六个理论经济学热点问题整理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卢江  葛扬 《当代经济研究》2015,(1):15-21,9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但学界研究成果和共识较少。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直接原因是要驳斥杜林的“历史的主要动力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它与马克思提出的“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思想相呼应。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时,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需要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但这并不是否定马克思经济学说,而是一种发展。特别地,恩格斯提出以分工作为红线构建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提供了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第二卷,于1865年至1881年间先后写了八份手稿。现行的、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是根据第二稿和第八稿整理成书的。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集中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上,而在1865年写的第一稿中,则专门详细地研究了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研究了对物质资料再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社会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虽然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区别,但从物质资料生产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也是存在的。学习这份手稿,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而且对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